大眾網記者 王宗陽
2017年12月28日,世界首條高速公路光伏路面在濟南南繞城高速建成通車。該路段滿足高速公路的設計標準和通行條件,所用的透光混凝土行車感覺與一般瀝青路面相同,大小車輛均可通行。而該路段最大的“秘密”是:它暗藏并網發電裝機,可以邊曬太陽邊發電,在長約1公里的距離下,一年可實現發電100萬千瓦時,約為1000個家庭的年用電量。
這條看似普通的高速公路下,到底隱藏著什么“黑科技”?
世界首條高速公路光伏路面試驗段在濟南繞城高速南線正式通車。
全球“獨一份”:這條高速路,能給汽車當“充電寶”
“這不就是混凝土路面嗎,有什么高科技,能發電?”12月28日下午,在濟南繞城高速公路南線,一段全長約1公里的光伏路面正式建成通車。此后幾天,濟南的朋友圈里許多人都在討論這條路的“黑科技”。
當你走上這段路面,第一感覺像是由一塊塊玻璃拼接而成。大眾網記者親身測試了一下,用手摸了摸地面并且用腳使勁踩了踩,發現它比混凝土瀝青地面更具摩擦力。不少開車路過的司機表示,這個路面和平常高速一樣,剎車距離也差不多。
不過,這條看似普通的路,卻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獨一份”——12月28日下午,齊魯交通發展集團董事長徐春福正式宣布“世界首條高速公路光伏路面試驗段建成通車”。徐春福介紹,這個項目由齊魯交通與同濟大學、光實能源三方聯合開展產學研用深入合作,自2016年12月啟動,重點對光伏路面技術深化和工程應用進行產業化研究,成功將道路交通功能、發電功能集成于新型光伏路面。這條路采用了“透光混凝土+光伏發電組件+絕緣防護”的三層結構,設計壽命、力學參數、路用性能各項指標均高于現有瀝青混凝土路面,大小車輛均可通行。目前,該公路已與充電樁相連,實現并網發電。未來,將進一步探索電動汽車邊跑邊充電、自行融化路面積雪等技術。
長約1公里,發的電夠1000個家庭一年用
為什么要在高速公路上建光伏發電項目?大眾網記者采訪齊魯交通光伏路面項目技術負責人、山東光實能源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張宏超得知,高速公路為道路最高等級,其各項路用性能和指標要求最高。試驗段選址綜合考慮了太陽能資源、道路等級、交通量組成、道路線形及路面結構等各項因素,力求使該路段處于最為苛刻的使用環境中,充分測試和驗證技術的可靠性。
光伏路面鋪設長度1080米,預計年發電量約100萬千瓦時。
據了解,這次通車的光伏試驗段高速全長為1080米,鋪設主行車道和應急車道。主行車道寬度3.75米,其中光伏路面占寬3米。應急車道寬度3米,其中光伏路面占寬2.44米。光伏路面鋪設凈總面積為5875平方米,分布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峰值功率817.2千瓦,預計年發電量約100萬千瓦時。
100萬千瓦時能解決多少戶家庭的用電?大眾網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鄉居民人均月用電量為26度左右。這樣算來,一個三口之家月用電量的平均水平大概為80度左右,一年的用電量約為1000度左右。照此換算,這條1公里長的路“曬一年太陽”,發的電夠1000個家庭用1年。
“發電收不回本”?成本僅為國外相近技術的一半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該路面目前已實現了為高速公路路燈、電子情報板、融雪劑自動噴淋設施、隧道及收費站提供電力供應。在過去,雖然國家對太陽能產業發展十分支持,但由于成本高、回收期長、技術攻堅難等原因,導致光伏路面在全世界的廣泛推廣存在困難。如何化解這一難題?山東光實能源總經理李武表示,光伏路面的發展有賴于道路工程和光伏發電工程技術的共同進步,隨著產業化投入加大,技術研發突破,光伏路面成本將隨著下降。例如新型的鈣鈦礦光伏發電電池,光電轉換率更高,價格更便宜,約有60%的成本下降空間。
據了解,此次試驗段的成本還不到國外相近技術應用成本的一半。光伏路面產業本身是一個公共服務產業,是一種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的社會需求,具有巨大社會效益,不能單純以營利為目的。同時,作為交通行業與新能源行業跨界融合的新嘗試,光伏路面的產業化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它徹底解決了困擾光伏產業發展用地難、輸電難的問題,開辟了全新的發展領域。光伏路面將將使電動汽車擺脫電池束縛,帶來全新發展。未來,光伏路面將實現車路能量交換——無線充電和信息交換,交通產業將迎來一次智能化升級換代,信息產業也將會催生出新的技術、新的應用。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光伏高速公路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建設成本不斷降低,未來可將光伏路面上下游產業裝備制造、設計施工及路面資產等作為優質資產打包上市,獲得資本市場收益。
移動充電、智慧引導、無人駕駛……“超級公路”不再遙遠
齊魯交通發展集團董事長徐春福表示,此次1公里試驗段預計實現年發電100萬千瓦時只是“小試牛刀”,它未來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以山東省為例,通車高速公路5700多公里,緊急停車帶和外側行車道總面積為6696萬平方米,鋪設路面光伏設備后,年發電量156億度,發電效益152億元,年減排二氧化碳1550萬噸,減排效益46億元,直接效益198億元,如全路幅鋪設,則效益更為可觀。
徐春福透露,下一步,齊魯交通要進一步試驗和探索移動充電、智慧引導、路車聯動、無人駕駛等技術的聯動融合發展。因此,他們提出了“超級公路”的概念,努力為山東經濟發展和公眾出行探索提供全新模式。
所謂“超級公路”,實際上是智慧交通的再升級。齊魯交通光伏路面項目技術負責人、山東光實能源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張宏超認為,通過光伏高速的自用及并網發電,一方面可以解決高速公路沿線服務區、隧道等用電需求,降低高速公路運營成本,另一方面“路通到哪里就把光明帶到哪里”,還可滿足公路沿線企業居民用電需求,伴隨“一帶一路”等戰略規劃的實施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最終,成熟的無線充電技術使光伏路面成為共享的車輛非接觸式能量供應平臺。依靠光伏路面電力支持和內建信息網絡,又可以實現車路信息交互和能量交互,建立智能交通系統,實現汽車自動駕駛引導、車聯網和整個社會范圍內的車輛網絡化調度,真正地打造“超級公路”。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