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李兆輝 劉琛 孫博洋
“微生物,小小噠,好事壞事都干噠。食品工業要靠它,營養可口美美噠。醫藥工業也靠它,治病救人棒棒噠。食品腐敗就怨它,這些小鬼壞壞噠。換個對象就好啦,分解廢物靠它啦。”
這是記者在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酶工程課堂上親耳聽到的一段順口溜,整堂課笑聲不斷、段子連連,完全顛覆了記者對理工科刻板的印象。有“文藝女神”之稱的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趙蕾,不僅把專業知識點編成了順口溜,方便學生記憶,而且自編雙語教材,讓專業詞匯不再“面目可憎”。她的課堂上,作詩、對聯、順口溜、雙語教學一應俱全,只要是她的課,學生的出勤率幾乎是100%。
趙蕾被學生們譽為“文藝女神”。
創順口溜教學法讓理工課笑聲不斷
聽說山東師范大學有個老師把理工科上出了“文藝范”,5月23日,大眾網記者慕名來到山東師范大學千佛山校區生命科學學院的一個教室。
離上課還有半個小時,大教室內早已坐滿了學生。據一名學生介紹,之所以提前半小時就來到教室,是因為這是本學期最后一堂酶工程課,他們不想錯過和趙老師面對面溝通的機會,盡管平時他們師生之間可以通過QQ、微信無話不談。
這名學生口中的趙老師,就是趙蕾。2003年7月博士畢業后,趙蕾就來到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教。
還差20分鐘開課,趙蕾老師就提前來到了課堂。授課之前,她先提到 Today is a special day. Why? 她賦予5月23日是“我愛生”,并特別賦詩一首——《滿庭芳 贈愛生》:幾度風雨,砥礪前行,不忘為師之道。情系眾生,傾注心和血。愛生攜手推送,吐真情,動人心弦。有創新,展現風采,傳遞正能量……贏得學生們陣陣掌聲。
隨后趙蕾和同學們一起聽了一曲“滿庭芳”,民樂合奏“四季花開”,歡快的旋律再次把同學們的情緒調動起來,更有趣的是她還從“四季花開”引出來許多動植物的謎語和相應的英文說法,對課程的開講起到了很好的修飾(modification)作用。隨后開始講授“酶分子的化學修飾”,設計奇妙,生動有趣。
趙蕾獨創的順口溜教學法深受學生們喜愛。
循循善誘,娓娓道來,趙蕾在講解了酶的起源、酶的概念變遷、酶的發展歷史等之后,她借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句式,用一段順口溜作為總結:“細胞不論死活,有酶則靈;有酶不是最終,本質要明;脲酶決定本質,蛋白敲定;核酶不是蛋白,核酸呼應。”
整堂課讓同學們如沐春風,掌聲笑聲不斷。在上完趙蕾的酶工程課后,生技專業學生鄭麗說,“我真的特別喜歡趙老師的課,喜歡趙老師為我們編寫的知識口訣,喜歡趙老師對我們的啟發和鼓勵。趙老師獨特的教學風格,會成為許多學生這一輩子都揮之不去的回憶。”
自編雙語教材讓學生愛上專業英語
高校理工科雙語課難教,專業詞匯生僻難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但在趙蕾的專業英語課上,專業雙語不再枯燥,不但妙趣橫生,還貫穿了人文素養教育。
在專業英語課上,當課件上出現merit(優點)這個單詞時,趙蕾給學生們引出了Fame follows merits,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順而又引出merit的同義詞virtue——美德,并引出Great virtue can carry all things——厚德載物,進而引出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英文: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趙蕾把這些英語詞匯寫在黑板上,進一步增強學生們對單詞的記憶。
趙蕾自編的雙語教材贏得了國內同行的廣泛贊譽。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2009年起,趙蕾開始嘗試雙語授課,讓學生接觸到專業英語知識。但她很快發現,國內教材大多是全中文或者是全英文的,并沒有適合“食品發酵工藝學”雙語課堂的教材。“學生翻開全英文的材料,通篇都是不認識的單詞,就直接看不下去了。”這讓她動了編寫雙語教材的念頭。
2015年1月,趙蕾開始動手編寫雙語教材。“如果能為同學們提供一個學中用、用中學的機會,對同學們未來的發展將大有裨益。”趙蕾對大眾網記者說,所以2009年寒假,當別人都在申報國家基金的時候,趙蕾則把原來的課件推倒重來,制作了全英文課件,開學后開展了當時為數極少的雙語教學。在旁人眼里,從那時起,她的方向已經開始跑偏了,不為自己,而為學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傻子”。但山師生命科學學院2014級本科生趙文棟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這門課,我可能不會這么早就接觸專業英語,這對我們未來考研復試有很大的幫助。”
病床上編出第一段教學順口溜
趙蕾在承擔本科生教學中,一直努力嘗試和探索如何將博雅教育融匯其中,實現文理結合、中西合璧。她始終堅信,將包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世界文化的人文教育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一定會創造出民族性、世界性與時代性交相輝映,滲透人文教育的理工科專業教學新方法。
2014年春天,趙蕾因為左膝關節嚴重水腫到醫院就診。在針灸治療間隙,她躺在病床上就不斷苦思冥想,如何把講授的知識點,以一種高度概括而又被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總結出來呢?她突然想到了膾炙人口、詼諧幽默的順口溜。當時,正值講授“膜分離”,針對其知識點,她編寫出了第一段順口溜:“杞人憂天是過濾,除菌能手找微濾,濃縮除鹽用超濾,純水制備不憂慮。”這段順口溜首次使用,令人耳目一新,課堂效果極佳。從此,趙蕾編寫順口溜一發而不可收。
記者了解到,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為生物系,是1950年山師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6個系科之一,歷史比較悠久,學術積淀深厚。但趙蕾主講的3門課程和實驗則起步較晚,屬于“小字輩”。當時,這些課程的雙語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構建也是一片無人涉獵的“禁地”,中國化的教材也是一片“真空”。自2004年始,趙蕾在本科生課程實驗體系缺失的困境下,經過8年邊實驗邊補充完善的艱苦探索,創立了與理論教學密切對應的綜合性大實驗,填補了國內相關實驗課程的空白。
在2009年開啟雙語教學跋涉探索之旅之后,趙蕾逐漸認識到,外文原版教材的價格和內容不能完全適應中國學生,學生課下也缺乏相應的專業英文閱讀材料,編寫一本能“澤被后生”的雙語教材迫在眉睫。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2016年6月,《食品發酵工藝學》(雙語教材)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教材不僅贏得了國內同行的廣泛贊譽,學生們更是如獲至寶。這部教材的出版實現了山師乃至全國在同領域雙語教材編寫與使用效果上的歷史性突破。
“您腿不好,上課時您就坐著講課吧!看您站一下午,我們都很心疼,大家都會體諒您的。”
“今后不論我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我都會想著跟老師聯系,您為我做了那么多,我都銘記在心。盡我所能,為國家做點什么, 即使在國外讀書,我最后也還是想留在祖國。”
……
這是學生寫給趙蕾的數百封郵件中的兩封。有心的趙蕾把近幾年學生們發給她的的郵件、短信和qq留言都保存了下來,已有近3萬字。“每當我感到迷惑的時候,我就拿出來看看,那些肺腑之言令我感動,給予我莫大的安慰和前進的力量。”趙蕾說。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