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死外星人事件:科學精神不能讓位于娛樂精神
一個關涉科學知識的報道,在最需要專家聲音的時候,專家卻令人遺憾地缺席了;在最需要媒體發揮嚴謹態度的時候,媒體卻不辨真假地將其做成了新聞。這種現象的背后,除了新聞報道的專業水準令人失望外,新聞報道的娛樂化傾向更令人憂心,這是一些新聞媒體社會責任和科學精神缺失的問題。
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王志軍
昨日,不少網媒報道和轉載了“山東濱州人李某電死外星人并收藏于家中”一事。今天媒體又集中辟謠:“外星人是李某用鋼絲、骨膠、白色素等自己制作而成!痹诖诵侣勈录,有些問題很值得分析和思考。
首先,昨日的一些新聞報道很值得商榷,文章幾乎通篇都是在記敘“李某和外星人的故事”。另外,報道說“專家未予確認”,但專家訪談內容毫無蹤影。一個關涉科學知識的報道,在最需要專家聲音的時候,專家卻令人遺憾地缺席了;在最需要媒體發揮嚴謹態度的時候,媒體卻不辨真假地將其做成了新聞。這種現象的背后,除了新聞報道的專業水準令人失望外,新聞報道的娛樂化傾向更令人憂心,這是一些新聞媒體社會責任和科學精神缺失的問題。
新聞的娛樂化傾向已有時日。應該承認,在市場經濟時代,新聞的娛樂性內容使媒體更貼近生活,這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積極意義。但物極必反,過度娛樂化則把新聞變為了低俗產品,甚至成為新聞垃圾,進而完全淪為部分受眾娛樂的工具。媒體一味地迎合部分受眾的獵奇心理,如嘩眾取寵地炒作明星緋聞,不顧職業道德炮制“假新聞”,甚或肆無忌憚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場面以刺激受眾的原始生理欲望等,或許會帶來一時的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傾向最終會使媒體的權威性下降、公信力喪失,并危害社會風氣。如此,新聞娛樂化就必然成為媒體之禍、社會之災。
此時,我們必須重申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應然擔當:不將公器為“一己之私用”是最起碼的媒體責任。有“媒體道德準則”之稱的《新聞規約》中有言:“為達到自私的目的而運用權力的新聞工作者,是不會忠于高尚之手的。”而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的話更是直擊人心,他說:“一個憤世嫉俗、唯利是圖的媒體,最終會制造出像自己一樣的民眾。”
社會責任,是媒體助力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基石。在當下,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要自覺找準社會責任的新聞落點,自覺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做一名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
新聞媒體擔負責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樹立科學精神,而科學精神的本質和靈魂是求是求真。簡單說就是,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拒絕一切非科學或偽科學的手段。網絡時代,任何小事都可能發展成公共事件。新聞報道堅持科學精神,就要按照“真實、準確、全面、客觀”的新聞規律,不盲目跟風炒作,以中立的態度和專業的水平還原實事真相,并努力在公眾與政府之間架起一座可溝通的信息橋梁。
早在2009年,胡錦濤在世界媒體峰會上就強調:當今社會,媒體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輻射日益加強,對人們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日益深入。正因如此,對各類媒體來說,樹立和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正因如此,新聞報道決不能舍科學精神而取娛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