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高忠業
樓道感應燈壞了,動動手發個“便民小紙條”就能解決問題;對社區發展有啥建設性意見,微信平臺留言就能被采納;社區里最近有啥活動,社區微信平臺上就能看到……現在,青島市市南區的居民真切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樂趣。
2015年以來,青島市市南區將官方微信“微市南”和下轄的65個社區微信平臺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國內首家社區政務微信聯盟。政府部門通過微信了解居民的訴求,不僅快,而且精準。大眾網記者采訪發現,這種“微處見大”的創新治理模式,實現了社區服務由“政府配菜”到“百姓點菜”、由“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轉變,為全國推動社區治理改革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樣本。
在青島市市南區,居民通過社區微信公眾號中的微信聯盟,可實現與政府部門的“面對面”交流。
青島市市南區香港花園社區微信公眾號里的便民小紙條。
以前居民尋求幫助的紙制小紙條。
志愿服務隊員辛悅鋼展示居民求助的小紙條。
志愿服務隊員辛悅鋼在修理樓道感應燈。
志愿服務隊在居民家修理熱水器。
志愿服務隊為民服務明細表。
微服務:便民紙條能解決的問題不用跑路
“燕兒島路25號1單元5層的感應燈不亮了,能來修修嗎?”4月11日上午9點56分,青島市市南區珠海路街道香港花園社區居委會主任董作蘭的手機上蹦出一張“便民紙條”。董作蘭迅速在手機上進行回復,“好的,我們馬上安排365志愿者前去。”
一個半小時后,董作蘭的回復下方出現了一個“贊”,這是居民對社區服務的肯定。
“這些信息一旦上傳到‘便民紙條’中,不僅居民和我們可以看到,微市南平臺上97家自媒體以及全區居民都可以看到,我們解決得怎么樣,一目了然。”董作蘭說。大眾網記者了解到,在市南各個社區的微信公號上,都有類似小紙條解決民意訴求的功能。
同樣在9點多,漳州二路54號獨居老人于秋香反映家中熱水器漏水,10點鐘,三名志愿者就拿著工具和熱水器混水閥前去維修,短短半小時就搞定了。
董作蘭說,隨著“便民紙條”使用頻率的增加,居民反映問題的水平也越來越高,越來越精準。“比如說某個地方漏水了,他們不但會描述清楚時間地點,甚至會從多個角度拍出照片,這樣工作人員就能第一時間知道問題出在什么地方,直接帶著問題去現場。”
這在以往傳統工作模式下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居民發現問題后,需打電話或上門反映給社區,社區上報到街道,街道安排城管科工作人員去現場查看,下一步才能制訂維修的方案,這個流程下來一般需要好幾天的時間。”八大關街道黨工委書記畢建國說。
借助微信平臺,香港花園社區的工作人員去向牌在兩天時間內就做成了。
微社區:居民管理社區提高自治意識
對于熱衷公共事務的社區居民來說,微市南的搭建也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得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社區自治變得容易起來。
2015年3月,八大關街道金口路社區在微信后臺接到居民反映,“金口二路34號的一堵墻歪了,希望盡快得到整修。”接到反映后,社區立刻和街道一起制訂了一個整修方案,“一開始的方案主要是原樣修整,原來是什么樣,就按什么樣修。”八大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孟凡東回憶。結果方案在微平臺上發出去征求意見時,社區居民又有了新的想法,“能不能修成花墻,鏤空那種,還能增加美觀。”最終,經過討論后,按照居民意見進行了修整。讓孟凡東感嘆的是,按照鏤空修整的花墻比原方案還要省錢,“智慧還是在民間”。
正因如此,社區更加重視居民的意見,希望居民能夠積極參與到社區管理中。現在八大關街道的做法是,每年樓院整治方案出臺前,先征求居民意見,拿出一個初步方案,再公開到微信平臺上由居民參與討論,最終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來修改形成最終方案。
“現在,社區居民對于每年用于民生支出的財政資金怎么花,都會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有時候會反復溝通三四次,直到居民對方案滿意之后才實施。”八大關街道黨工委書記畢建國說。今年八大關街道在紅島路社區大學路25號院種了一批樹,由于事先和社區居民進行了充分溝通,贏得了居民的好感,居民主動提出要求,和街道簽訂協議認養這些樹,保證管理好每一棵樹。居民通過微市南平臺矩陣,實現了對社區工作的監管,提高了自治意識。
中山路工商所微信公眾號“中山惠民”里的商家信息一目了然。
中山路海豐達店老板李鳳可遠程追溯電子秤稱重。高忠業攝
可遠程追溯電子秤打印出的小票,信息齊全。高忠業攝
后臺系統顯示的商家售賣信息。高忠業攝
微變化:暢享政府服務就像“淘寶”購物
“便民紙條”、微信建議,只是市南區社區微信聯盟服務平臺的功能之一。2015年2月6日,微市南平臺正式在包括香港花園社區在內的65個社區啟動,居民只要關注“微市南”或者65個社區的任何一個微信號,即可進入微信聯盟服務平臺,這些微信平臺之間可以相互跳轉,居民就像淘寶購物一樣,暢享政府各類服務。
微信聯盟服務平臺是一個集信息發布、特色宣傳、輿論引導、情感互動于一體的特色服務平臺,分為“微市南”、“微社區”、“微服務”三個板塊,通過平臺,居民可隨時清楚獲知政務信息、了解民生服務內容、報名參加社區活動、給社區提意見建議,還可以找景點、搜美食,足不出戶即可得到自己想要的各類信息和服務。
比如在工商系統中率先入駐微市南平臺的中山路工商所,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山惠民”的子欄目中,添加了轄區所有餐飲、住宿、零售、照相等商戶信息,游客一鍵進入公眾號,就可以投訴,也可以通過微市南微信矩陣查詢更多的旅游信息。
經過一年多的運行,各社區微信與區屬各部門微信的用戶已達65000多人,間接影響更是遍及家家戶戶,市南區55萬市民都因為這個微信平臺而受益。
“順應微信新時代、弘揚社區正能量,是我們創辦微信平臺的初衷所在。”市南區委宣傳部微信平臺運營負責人說,從運營情況來看,微信聯盟服務平臺,不僅連起了社區大家庭,還傳遞了社區好聲音,聚集了社區正能量,樹立了社區新形象。
“微”效果:由“政府配菜”到“百姓點菜”
大眾網記者通過搜索系統查閱目前國內政務微信矩陣的運營情況發現,大多局限于單一系統內,像青島市南區這樣把全區幾乎所有政務微信公眾號囊括其中的少之又少。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城市里大大小小的社區,最貼近市民生活,事關柴米油鹽人情冷暖,是各種矛盾和問題交織纏繞的“第一現場”,也是社會治理的關鍵點和難點所在。市南區通過微平臺,讓政府的公共服務直達每一個市民,也讓市民的每一個問題和訴求瞬間直達政府部門,這種政府和市民之間的無縫對接和高頻互動,既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水平,也有效化解了社區里大大小小的問題和矛盾。這里面所體現的,是政府部門濃濃的為民情懷,也彰顯了會用、善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現代公共服務能力和理念。
正如八大關街道的一位退休老人所說:“通過微信反映問題和找領導是一樣的效果。”居民在微平臺上反映了問題,從普通工作人員到領導都能看到。所謂“權在用、云在看”,微平臺讓為民辦事的程序更規范、權力運行更透明。另外,隨著微平臺使用越來越頻繁,居民反映問題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參與社區管理的熱情被點燃,有效激活了社區居民自治,無論基層政府還是居民,都嘗到了充分溝通的甜頭。政府部門不再像以往那樣唱獨角戲,群眾也不再是“一肚子意見憋著不說”,而是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共同破解社區難題。
“微市南”里有大服務。這種“微處見大”的創新治理模式,實現了社區服務由“政府配菜”到“百姓點菜”、由“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轉變,反映了民生民情,凝聚了民心民意。更難得的是,這種靠現代服務理念和新技術驅動的模式,具有極強的可復制性,也為全國推動社區治理改革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樣本。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