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樊思思
《輕松籌?輕松騙?》《輕松籌?另類發家致富手段》……2016年5月20日前后,微博博主@午后狂睡_Silent連續發表一系列微博文章,劍鋒直指眼下風頭正勁的“輕松籌”眾籌平臺,列出了該平臺“微愛通道”對籌款申請人審核不嚴、籌款病人夸大治療費用、平臺籌款目標金額可隨意更改、善款用途缺乏監管、平臺從善款中抽取過高手續費等一長串“質疑清單”。相關文章迅速在網上引發關注,一時間質疑、聲討、憤怒的聲音無數。
與此同時,輕松籌平臺上“嘗鮮預售”、“夢想清單”等類型的項目依然火爆,助力農民打開滯銷困局、幫“95后”創客成功創業等報道常見諸媒體。此刻打開輕松籌首頁,僅在精選項目中就能看到240多個項目同時在籌,賣蘑菇、賣大米、賣楊梅,想出書、想開店、想旅行……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聚集在這里,希望通過“眾籌”的全新方式為達成目標找一條捷徑。
輕松籌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功能?誰可以在上面籌款?動動手指就能“白拿錢”是否合法……隨著輕松籌項目越來越頻繁地刷爆朋友圈甚至登上頭條,人們心中的疑問也與日俱增。大眾網記者先后采訪在輕松籌上發起大病救助的發起人,注冊并親身體驗如何在該平臺上發起預售項目,同時梳理了該平臺幾起引人質疑的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秘輕松籌都籌了些啥,到底輕不輕松。
5月20日前后,微博博主@午后狂睡_Silent發布一系列質疑輕松籌平臺的文章。
輕松籌是啥?
基于信任的社交化眾籌產品
在PC端打開輕松籌網站,首頁“隨時隨地和大家一起實現你的夢想”這行大字印在綠色的頁面上,頗有些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效果。根據網站介紹中的描述,輕松籌主要提供嘗鮮預售(農鮮產品、私房菜等)、夢想清單(影視圖書、藝術設計等)、微愛通道(大病救助、扶貧助學等)三大頻道,幫助有需要的網友發起項目,眾籌資金。不過,在網站上只能瀏覽,要想自己發起項目,還得拿出手機,通過微信、微博等注冊登錄后再進一步操作。
不少網友最初了解到輕松籌這個平臺,是因為微博或微信朋友圈里轉發的某個項目。事實上,社交平臺、朋友圈正是輕松籌各種項目傳播的主要渠道。大眾網記者在北京市工商局官網查詢到,輕松籌背靠的北京輕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19日,法人代表是于亮。成立之初,公司就宣稱要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基于社交圈的眾籌平臺”。正如輕松籌對自己的定位,平臺項目大多聚焦在用戶的日常生活領域,如出售來自原產地的正宗五常大米、從新疆直郵的大棗,或是心懷夢想的大學生想要拍一部公益微電影、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些眾籌項目大多是發起人的小愿望,只需要一兩萬或者幾千元就能實現。項目發布到QQ、微博、微信朋友圈后,支持者順手拿出幾元錢或幾十元錢支持一下,不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因此更容易在朋友間傳播,召集大家的參與和支持。
“他家賣的這個干玫瑰花看著挺好,是我一個朋友在老家的同鄉,自家玫瑰園里種出來的。”幾天前,一位同事在朋友圈分享了輕松籌平臺上一個眾籌(出售)干玫瑰花的項目,并在跟記者聊天時如是說。大眾網記者跟多位熟人交流后得知,類似的情況并不鮮見,不少人幾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幾則眾籌信息。正因為輕松籌通過微信、微博等渠道發起眾籌項目,倚靠的是社交關系網絡,這意味著項目發起人和支持者之間具有較強的信任度,無形中織就了一張牢固的信任網。根據輕松籌網站主頁顯示,截至6月19日,該平臺注冊用戶達到67570883個,籌款項目764439個,獲得支持次數超過1億次。在社會整體步入網絡時代、信息時代數十年后的今天,輕松籌似乎重新拾起“口口相傳”的傳統方式,靠熟人、朋友一傳十、十傳百,在“信任”的前提下進行推廣推銷。
眾籌為啥這么火?
記者親身體驗發布眾籌項目,門檻低簡便易操作
“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眾籌,一般是通過互聯網方式發布籌款項目,通過展示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此外,眾籌不是捐款,發起人必須提供相應的回報給支持者。許多人對眾籌的最初印象,是那些有能力卻缺乏啟動資金的人,想要募集一定錢款去做某個項目或實現某個夢想。不過一段時間以來,朋友圈中更常見的則是“預售某某產品”一類的眾籌項目,有網友認為這就是團購,也有人覺得“這就是微商的升級版”。
打開輕松籌網站,可以直接瀏覽的項目包括嘗鮮預售、夢想清單兩大類,記者注意到,其中80%以上是預售各類產品的眾籌項目。野生酸棗仁、云南野生甜角、東北富硒大米等,絕大多數預售的產品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特產,籌款目標金額在幾千到三五萬元不等,只要支持一定數額的資金,就可以獲得一份產品作為回報。看起來“高大上”的網絡推廣新渠道,操作起來是否也很難呢?大眾網記者通過微信賬號在輕松籌平臺上進行了注冊,綁定手機號碼后,親身體驗了一把發布眾籌項目的過程。
由于是通過微信、微博等圈子傳播,用戶在手機上下載輕松籌APP并進行操作,要方便得多。假設大眾網記者手中有大量嶗山綠茶想要出售,在手機客戶端登錄后,選擇“嘗鮮預售”選項,分別填寫目標金額(即希望籌得的總錢數)、截止日期(每個項目的最長籌款時間為30天)、運費和發貨時間、預售產品簡介及照片,并注明每支持多少錢可以獲得一份綠茶產品。為確保真實性,如果是以個人名義發起的項目,需要發起人上傳真實身份信息、手持本人身份證的照片。記者大概計算了一下,如果提前準備好相關材料,這一發布過程只需要半小時就能完成,隨后等待平臺方驗證通過即可。與在淘寶、京東等網購平臺上購物類似,支持者要想購買這些預售產品的話,必須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賬號登錄并關聯手機號,以參與眾籌支持項目的方式付款,隨后等待項目發起人發貨。
“操作簡單,周期短,不用牽扯太多精力,又是通過朋友熟人傳播,就試試看唄。”采訪中,一位在眾籌平臺上預售黃桃罐頭的發起人告訴記者,實體店銷量有限,從朋友處得知輕松籌等眾籌平臺后,感覺在上面發布項目簡單方便,而且一個周期最多也就30天,比開網店容易多了。他發起項目不到一周,就有一百多名支持者訂購了罐頭。門檻低、方式多樣,再加上基于信任的傳播大大提高了項目支持率,這成為輕松籌等眾籌平臺日漸火爆的重要原因。
輕松籌平臺上的“嘗鮮預售”頻道,五花八門的農特產品以眾籌方式進行推廣銷售。
治病救急還是另類“致富”手段?
網友對“大病救助”等求助類項目四大質疑
與普通的預售點農特產、為實現夢想募集點啟動資金不同,眾籌平臺上的愛心捐助類項目卻在火爆一時之后,引來了種種質疑。回到調查開頭提到的《輕松籌?另類發家致富手段》系列文章,博主@午后狂睡_Silent列出種種證據,就輕松籌平臺“微愛通道”中發起的大病救助等項目,多次與平臺方面工作人員展開對質。
來看這場口水戰中的一個案例。2016年年初,“新婚老婆卻身患重癥,懇求您能幫幫她!”和“姐姐身患尿毒癥,拜托大家幫幫我!”兩個籌款項目先后出現在輕松籌平臺上,目標金額均為30萬元,受捐對象同為身患尿毒癥的汕頭澄海人涂苗苗。最終兩邊累計收到網友籌款34萬余元,卻被爆出受捐人家庭內部“撕逼”大戰,涂苗苗丈夫只是利用她的病情喚起網友同情心,借機斂財然后離婚的內幕,引起捐款網友的一片憤怒。
引人懷疑的案例不止這一則。因患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想要去德國治療、通過“微愛通道”籌款40萬元的26歲學生謝某,要為媽媽籌款10萬元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江西女孩莫小美,在平臺上眾籌50萬元做腹透的尿毒癥患者應天梅……類似的“存疑”項目一個接一個被網友扒出來,要么是被發現眾籌的目標金額遠遠超過治療費用所需,要么是病人未如承諾所說將善款用于治療、拿完錢后便沒了下文。大眾網記者詳細梳理了網友對醫療救助類案例提出的質疑,發現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1、輕松籌等眾籌平臺到底有沒有資格公開募捐?
個人在網上注冊個賬號,就能向社會募捐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錢款?網友質疑的焦點首先落在了輕松籌等平臺組織募捐的合法性上。
即將于今年9月施行的我國首部慈善法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和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管理。
根據北京輕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于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說法,輕松籌上的所有醫療救助項目的發起人均為個人,其目的是為自己或直系親屬治病,且信息只能在朋友圈內傳播,屬于個人求助行為。
對于個人求助行為,我國現行法律沒有明確的相關規定。慈善法草案審議過程中,曾有代表提到這一問題,法律委員會經研究認為,個人在自身面臨困難時向社會求助,是一項正當的權利,個人求助不屬于慈善活動,不受慈善法調整。
2、審核不嚴?誰來為求助信息的真實性負責?
做腹透要花50萬?治療神經母細胞瘤三期需要籌款200萬?明明病人已被宣布只剩一兩個月生命,家屬卻還要到平臺上眾籌上百萬做治療費?對于項目發起人可以任意填寫目標金額,眾多網友質疑平臺到底有沒有審核機制,如何確保求助信息的真實性和必需性?
帶著這個疑問,大眾網記者撥通了輕松籌平臺的官方咨詢電話,以朋友患病需要發起大病救助項目為由,咨詢目標金額應當如何填寫。工作人員表示,首次發起一個項目時只需要提供病人病歷、加蓋醫院公章的診斷證明等材料即可,如果對所需花費沒有把握,后期不夠的話可以提交追加申請。當記者詢問“我估計需要花費十多萬,但有可能需要20萬也不一定,直接填寫20萬能通過審核嗎”,對方表示“這樣填寫沒有問題,我們會在一個工作日內答復您”。
另有輕松籌工作人員曾表示,對于醫療救助類項目,平臺目前上百位項目審核人員中具備醫療從業背景的不在少數,對各類醫療救助費用有一定了解,平臺也會根據病人提供的材料向相關醫療機構咨詢費用問題。但由于醫療救助的特殊性,無法準確估算某一種病最終需要的治療資金數額,因而無法對項目發起時的目標資金進行限定。
3、眾籌所得善款怎么監管?誰來為支持者的善心“保溫”?
在涂苗苗患尿毒癥發起眾籌的案例中,有網友爆出其夫家只想拿錢走人,并沒有打算將善款用于后續治療。還有網友反映,有女生為其母親求助眾籌后其母去世,女生將所得的數十萬善款用于吃喝玩樂。善款監管問題成為網絡輿論質疑最集中的地方,許多參與過眾籌項目的支持者都表示“錢沒有用對地方,實在令人寒心”。
大眾網記者查詢即將出臺的慈善法發現,其中只規定那些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應將剩余善款用于同類型的公益項目。對于輕松籌平臺上的個人求助,有關專家認為其更類似于民法意義上的贈予行為。民法通則規定:“贈與”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常給予受贈人的一種自愿行為,這種行為的實質是財產所有權的轉移。由于捐款行為本身是自愿的,捐贈人在捐贈時已經許可或默認了受贈人對款項的處置,募捐者拿到錢后,捐贈者沒有權利要求受贈人必須公開資金使用情況。
不過,民法的基本原則中有“誠實信用”的相關規定,雙方的贈與、接受行為必須為雙方真實的意思。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趙廉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捐贈人的意圖是為了救急救難,當募捐人沒有將善款用于這一目的時,可視為受贈人違背了贈與合同所附的義務,根據合同法相關規定,贈與者可撤銷該贈與、要求退回款項。
4、提取善款要交2%的手續費?輕松籌平臺是否發“救難財”?
根據輕松籌平臺規定,眾籌項目成功后,項目發起人提取所得款項時,平臺方面要扣除2%的手續費。不少網友認為,這一規定對于“嘗鮮預售”、“夢想清單”等頻道的項目來說無可厚非,但“微愛通道”里的眾籌項目要么是大病救助,要么是向貧困地區捐款,2%手續費太高,有發“救難財”之嫌。
對此,輕松籌方面在網站上公開回復稱,2%的手續費只是用于維持平臺基本運行,不存在暴利之說。其中,2014年至2015年11月底,微信支付平臺手續費的收取標準為2%,輕松籌平臺手續費的收取標準僅為1.5%,一直使用自有資金為所有參與大病救助項目的用戶進行手續費的補貼,這導致平臺年終審計結果為虧損。2016年以來,微信支付平臺手續費的收取標準下調至1%。輕松籌平臺收取2%的手續費,扣除支付給微信支付平臺的1%的手續費,剩余1%的手續費用作平臺的運營費用,這包括平臺開發維護費用、電話電腦等設備采購費用、客服人員的工資、辦公場地的租金等基本運營成本。此外,一旦發生因各種原因終止項目,并需要向支持者退回所捐款項的情況時,退款時產生的1%微信支付平臺的通道費依然由輕松籌公司自行承擔。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通常情況下,商業性眾籌網站的主要盈利來源就是交易手續費、增值服務收費、流量導入與營銷費用等,這部分支付比例從最低的籌資規模的2%到最高的25%不等。聊城大學法學院教授楊道波曾表示,病人相當于委托輕松籌平臺為其發布求助信息,2%的手續費應屬于正常現象。
無獨有偶,6月16日,山東棗莊一名25歲的父親沈恒,為了給患白血病的女兒小如籌集醫療費,扮作“煎餅俠”走上濟南街頭賣煎餅。大眾網記者在采訪沈恒時得知,在朋友的介紹下,他于5月底通過輕松籌“微愛通道”發起了大病救助眾籌項目,目標金額是30萬元,而要治好小如的病總計需要五六十萬元的費用。盡管小如病情各方面的信息都真實無誤,但沈恒發起的項目籌款進度并不盡如人意,臨近截止日期,只籌集了不到7萬元。“不少人以為我們是騙子,可能是上過當吧,不能怪他們,我還是要感謝捐錢的好心人。”沈恒無奈地說。
輕松籌、微眾籌、眾籌客、眾籌網……越來越多的眾籌平臺正在興起和生長,有網友笑稱“給女朋友買個生日禮物都能眾籌”。拋開朋友圈談錢是否傷感情、參與眾籌是否會泄露隱私等不談,加強網絡眾籌平臺監管已是刻不容緩。一方面,任何不具備資質的個體不受限定地進行籌資,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涉嫌違法;另一方面,頻頻被推到風口浪尖的醫療救助類眾籌項目也值得關注,畢竟,眾籌的目的是為需要幫助的人多提供一線希望,而不是讓原本滿懷善意的公眾寒心。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