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既得利益者的非法牟利格局被打破時,他會第一時間尋求挽救之道,其中的一條道路就是“制造謠言”。
起初是聽鹽務部門說的,本次食鹽漲價的假消息與普通百姓無關,而是一些食鹽零售商戶的謀利空間被逐漸壓縮導致的。他們利用自媒體和發帖網站,借政府調整食鹽品種結構、推廣預防高血壓的低鈉鹽之機,散布幾乎所有食鹽品種價格上漲的虛假消息,阻礙低鈉鹽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保護其利用低鈉鹽作掩護,高價賣出低價鹽的既得利益。
對于上述信息,剛開始我是半信半疑的,畢竟鹽務部門也是食鹽的得利者,不足全信。但當我擺脫鹽務部門,獨自深入各大中小型食鹽零售商戶進行暗訪時,我終于明白了,利益可以使一些原本毫不相關者組成或大或小的聯盟,一起觸碰法律紅線。
大中型超市自身管控比較嚴格,再加上食鹽對于他們的營銷定位而言,本身就是利用這種日常所需用品招攬人氣的一種手段,與我們常見的低于市場價賣雞蛋和面粉一樣,不求謀利,只為讓顧客對他們形成購買依賴,但散居在居民區和農村的小型超市或小賣部則以此為獲利的手段和重要商品。
當我以購鹽者身份進入一家近郊農村的小賣部時,店主先是跟我說,1.5元的鹽(低價的碘鹽)沒有了,要買只能買2.7元的低鈉鹽了。如果不著急的話,過兩天可以過來買低價鹽,不過那種鹽現在少了,價格漲到2元了,但還是比新推的低鈉鹽便宜。隨后我采訪了附近村里的村民,他們這段時間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這給他們造成的印象就是“鹽漲價了,有低價鹽的時候,就要多搶購、多囤積一些在家里,盡管低價鹽也漲到了2元”。
鹽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鹽本身沒有漲價,只是出于防治高血壓的考慮,新增了一種成本比較高、價格較貴(2.7元)的低鈉鹽,這是山東省政府在全省的政策,而不是滕州獨創。正是在低鈉鹽還不被完全認可的過渡階段,小型零售商戶以此抬高低價鹽的價格,給人造成食鹽漲價的假象。他們慣用的伎倆就是:把鹽務部門配送的低價鹽囤積起來不往外出售,只在貨架上擺放價格稍高的低鈉鹽,給人一種低價鹽供給稀缺的感覺,然后斷斷續續地向市民或村民出售低價鹽,并抬高低價鹽的價格,牟取私利。鹽務部門按照省里的要求,要在一定時間內大比例供給低鈉鹽,進而導致低價鹽比例減少,小商戶靠低價鹽獲取私利的空間也就變小,“無奈”之下,他們利用網絡散布鹽漲價的假消息,推動市民或村民盡快花較多的錢購買低價鹽。(李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