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班長,你要去何方?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流金的歲月難舍的情。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流金的歲月難舍的情。
唯剩兩塊紀念碑立在寒風蕭瑟中,鮮有人跡,寥寥無語。
市民發布公開信,市長看信后刊文稱“心情沉重”。
鄭州四名音樂人創作,連續5天,視頻點擊量突破2000萬。
又是一年高考季,很多考生將經濟、IT、法律、外語等熱門專業定為目標,但是極少有人了解“社會工作”這一專業。由于社會認同度不高、就業出口較窄等原因,在省內很多二類、三類本科院校中,“被動選擇”社工專業的學生占到了70%左右,大眾網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的社工專業班級的學生甚至全部為調劑生,有不少學生兼修了第二專業,并依靠第二專業找工作。
編者按:
隨著高考的開幕,又一輪暑假即將到來,在假期做做義工、社工,是不少準大學生的計劃。然而,什么是社工?社工在社會中到底扮演著什么角色?他們又有著怎樣尷尬的“私生活”?
5月7日至21日,大眾網記者利用近半個月的時間,先后采訪了濟南市民政局、濟南市社工協會、民間社工機構、高校社工專業師生,以及不愿暴露身份的專兼職社工等,全流程記錄了社工這個群體面臨的尷尬和難堪。
社工專業大學生的“潛規則” 靠第二專業找工作
大眾網調查記者 馬俊驥
又是一年高考季,很多考生將經濟、IT、法律、外語等熱門專業定為目標,但是極少有人了解“社會工作”這一專業。由于社會認同度不高、就業出口較窄等原因,在省內很多二類、三類本科院校中,“被動選擇”社工專業的學生占到了70%左右,大眾網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的社工專業班級的學生甚至全部為調劑生,有不少學生兼修了第二專業,并依靠第二專業找工作。
一個班27人全部為調劑專業,靠第二專業找工作
“我們班有27人,全部是調劑專業的。”趙夢迪說,自己當年報考的專業是經濟學,“知道調劑到社工專業時有點意外,我爸媽也說,這是什么專業?怎么從來沒聽說過?以后找工作好不好找?”
到校報到后,趙夢迪發現,與自己同班的26名同學有著同樣的擔憂,“我們學的面很廣,專業性也很強,因為有實訓,實踐能力也挺強,但是考慮到就業,還是感覺與會計、金融這些熱門專業相比有些差距。”趙夢迪說,自己身邊很多同學都選修了第二專業,也有很多學長靠第二專業實現了就業。
同樣就讀于山東財經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張京(化名)是2014屆應屆畢業生,社會工作專業是他填報高考志愿時的第五專業,“前四個專業都沒錄上”。入學后,張京又選修了會計學,目前已經通過了某國有銀行“綜合柜員”職位的招聘考試。
5月21日,正在日照老家進行實習培訓的張京告訴大眾網記者,自己應聘的職位計劃錄取20個人,錄取比例大約為1:20,其中不乏出身名校的會計、金融等專業的研究生。他認為,自己依靠第二專業應聘,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與自己的社工專業背景有一定的關系。“在學校時我們經常參加實訓,所以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都比較強。”張京說,“面試時面試官對我社工專業背景挺感興趣,圍繞這個話題聊了不少,可能是會有所加分吧。”
70%學生被動選擇社工專業,畢業生“改行”導致人才流失
張京介紹說,自己這一級應屆畢業生有大約90人,從事專職社工的一個也沒有,“有幾個人去了福利院、養老院這樣有社工性質的單位,有一部分人考研了,還有一部分人考公務員或者進企業了。”
“在很多二類、三類本科學校中,被動選擇社會工作專業的情況很常見,包括報志愿時沒有把握,‘被迫’選擇了這個冷門專業的還有服從調劑到這個專業的。”王軍(化名)是山東某二類本科學校社會工作專業的老師,5月21日,他告訴大眾網記者,在他的學生當中,接近70%是被動選擇,也有不少學生選修了第二專業。
“社會工作專業學習的面很廣,會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還有大量的實務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很強,在一些大型企業和外企當中,有社工專業背景的學生比較吃香。”張京說,“相比較而言,社工專業的畢業生最后真正進入社工機構從事專職社工的非常少。一方面,政府購買社工和社工機構招聘專職社工的人數都比較有限,另一方面專職社工在薪資待遇和晉升機制方面也沒有競爭力,所以很多社工專業的畢業生‘改行’,客觀上導致了社工人才的流失。”
背景資料:
專職社工,一般指社會工作專業畢業或者具有多年社會工作經驗,考取了社工職業資格證書且專職從事社會工作的人。
廣義上來說,我國的社會工作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普通社會工作,指在本職工作以外從事的、不計報酬的服務性或公益性工作,如在單位里兼任工會、婦聯等工作的工作人員。
二是行政化非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指在民政、福利院等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中,從事社會救助、兒童福利等工作的工作人員。
三是專業社會工作,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開展的助人活動,這些社工具備專業知識、理念和專業方法,專職從事社會工作。
初審編輯:解西偉
責任編輯: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