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島“房爺”思網絡反腐方向:勿矯枉過正
2012年12月24日 11:25來源:大眾網
我們必須承認,現今社會,網絡反腐、微博爆料等手段是反腐的利器,借助網絡輿情的力量,新聞媒體主動跟進,紀檢監察部門進一步調查,貪官污吏能夠以小時級別的速度倒下。于是乎,這種手段屢試不爽以后,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打著網絡反腐的旗號,借助網民的力量,為自己謀利,打擊報復與自己有過節的人——網絡手段的匿名特性、低廉的成本及配套監督機制的匱乏,讓這部分人能夠毫發無損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矯枉不能過正,當網絡的力量被別有用心者把持的時候,普通人的權益也就受到了侵害,從最早的“銅須門”事件開始,網絡暴力導致的慘劇已經讓眾多普通人付出了巨大代價,現在微博的出現又讓信息傳播與影響擴大變得異常容易。網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對腐敗、對社會不公的憤怒,變成了別有用心者最好的武器。
繼“房叔”“房嬸”之后,“房爺”橫空出世,雖位卑職小,但沾了網絡和房子的光,青島“房爺”于保成也著實火了一把。昨天,即墨市紀委公布了調查結果:于保成并不能跟“房爺”搭上關系——他的名下僅一套房子,兒女的多套房產也非非法所得。官方為青島“房爺”拿掉了帽子,但于保成卻在經歷了九天網絡風暴洗禮后,住進了醫院。也讓這個工作了四十余載,清廉正直的老支書萌生退意。并不是每一個人在網絡輿情的洶涌浪潮中都能全身而退,我們應當思索,網絡反腐的利劍如何正確使用。
我們必須承認,現今社會,網絡反腐、微博爆料等手段是反腐的利器,借助網絡輿情的力量,新聞媒體主動跟進,紀檢監察部門進一步調查,貪官污吏能夠以小時級別的速度倒下。于是乎,這種手段屢試不爽以后,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打著網絡反腐的旗號,借助網民的力量,為自己謀利,打擊報復與自己有過節的人——網絡手段的匿名特性、低廉的成本及配套監督機制的匱乏,讓這部分人能夠毫發無損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矯枉不能過正,當網絡的力量被別有用心者把持的時候,普通人的權益也就受到了侵害,從最早的“銅須門”事件開始,網絡暴力導致的慘劇已經讓眾多普通人付出了巨大代價,現在微博的出現又讓信息傳播與影響擴大變得異常容易。網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對腐敗、對社會不公的憤怒,變成了別有用心者最好的武器。即墨官方給于保成恢復了名譽,但網絡謾罵、攻擊給他帶來的傷害,又該由誰來負責?我們很難去界定網絡上的每一條攻擊言論,但毋庸諱言,是網絡謾罵的洪水使得一個致富帶頭人、清廉正直的于保成心灰意冷、萌生退意。長此以往,更多的“于保成”由誰保護?更多“于保成們”帶領的村民該怎么辦?基層建設又該由誰主持?
如此,今天的“房爺”,就有可能是明天的自己,對于貪腐者,網絡令其字尾,惶惶不可終日,網民對他們的倒下拍手叫好,媒體對能曝光此類事件洋洋自得,微博爆料者更可以自詡反腐英雄,但這是一種病態的表現。“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人民日報》的提法非常正確,但也應注意到,是正常申訴舉報渠道不被信任,才導致互聯網上輿情洶涌,乃至魚龍混雜,不實的舉報令普通人蒙受冤屈,而制造“事實”的人卻未受到或受到極少的懲罰。
最關鍵的是,“房爺”的遭遇,是每一個國人都可以低成本復制的,選擇好目標,整理或“杜撰”一部分腐敗材料,發布到網上,就可以靜候輿論湮沒目標。可怕的是,這個過程絕少有監督,這才是最大的隱憂。不難想象,一個最壞的結局是,當大量的“房爺”出現,又被證實為清白時,網絡反腐將被網民和新聞媒體拋棄,而因為長期偏廢,正常的申訴檢舉渠道仍未被信任,真正的貪腐者就可以因此逍遙法外,這無疑是違背網絡反腐的初衷的。
中國應該沒有法外之地,互聯網這片虛擬空間也應有其秩序。缺少了程序上的正義,扳倒了再多個體“房叔”“房爺”,對中國反腐事業也只是杯水車薪。(記者王琨)
我們必須承認,現今社會,網絡反腐、微博爆料等手段是反腐的利器,借助網絡輿情的力量,新聞媒體主動跟進,紀檢監察部門進一步調查,貪官污吏能夠以小時級別的速度倒下。于是乎,這種手段屢試不爽以后,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打著網絡反腐的旗號,借助網民的力量,為自己謀利,打擊報復與自己有過節的人——網絡手段的匿名特性、低廉的成本及配套監督機制的匱乏,讓這部分人能夠毫發無損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矯枉不能過正,當網絡的力量被別有用心者把持的時候,普通人的權益也就受到了侵害,從最早的“銅須門”事件開始,網絡暴力導致的慘劇已經讓眾多普通人付出了巨大代價,現在微博的出現又讓信息傳播與影響擴大變得異常容易。網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對腐敗、對社會不公的憤怒,變成了別有用心者最好的武器。即墨官方給于保成恢復了名譽,但網絡謾罵、攻擊給他帶來的傷害,又該由誰來負責?我們很難去界定網絡上的每一條攻擊言論,但毋庸諱言,是網絡謾罵的洪水使得一個致富帶頭人、清廉正直的于保成心灰意冷、萌生退意。長此以往,更多的“于保成”由誰保護?更多“于保成們”帶領的村民該怎么辦?基層建設又該由誰主持?
如此,今天的“房爺”,就有可能是明天的自己,對于貪腐者,網絡令其字尾,惶惶不可終日,網民對他們的倒下拍手叫好,媒體對能曝光此類事件洋洋自得,微博爆料者更可以自詡反腐英雄,但這是一種病態的表現。“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人民日報》的提法非常正確,但也應注意到,是正常申訴舉報渠道不被信任,才導致互聯網上輿情洶涌,乃至魚龍混雜,不實的舉報令普通人蒙受冤屈,而制造“事實”的人卻未受到或受到極少的懲罰。
最關鍵的是,“房爺”的遭遇,是每一個國人都可以低成本復制的,選擇好目標,整理或“杜撰”一部分腐敗材料,發布到網上,就可以靜候輿論湮沒目標。可怕的是,這個過程絕少有監督,這才是最大的隱憂。不難想象,一個最壞的結局是,當大量的“房爺”出現,又被證實為清白時,網絡反腐將被網民和新聞媒體拋棄,而因為長期偏廢,正常的申訴檢舉渠道仍未被信任,真正的貪腐者就可以因此逍遙法外,這無疑是違背網絡反腐的初衷的。
中國應該沒有法外之地,互聯網這片虛擬空間也應有其秩序。缺少了程序上的正義,扳倒了再多個體“房叔”“房爺”,對中國反腐事業也只是杯水車薪。(記者王琨)
責任編輯:王曉亮
本文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點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