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交流實現雙贏 弱者變強強者更強
2011年9月濟南市名師跨校交流啟動至今,已有531位優秀教師“串門”交流,今年,這一數字將擴大至1700人,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稱號的優秀教師都將參與其中。從531人到1700人,濟南名師跨校交流活動實現了“蝶變”,也引發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2011年9月濟南市名師跨校交流啟動至今,已有531位優秀教師“串門”交流,今年,這一數字將擴大至1700人,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稱號的優秀教師都將參與其中。從531人到1700人,濟南名師跨校交流活動實現了“蝶變”,也引發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擇名校就是擇名師,三位名師帶動全校教學氛圍
“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擇名校從本質上可以說就是擇名師。”山東省濟南第七中學校長林昭君告訴大眾網記者,他認為,現在很多學生和家長為了擇校煞費苦心,這種現象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由于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合理造成的,而學生和家長在擇校時對于師資力量的考量幾乎對選擇哪所學校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現在各所學校在硬件上相比幾乎沒有太大差別,一些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在硬件上甚至比大多數學校要好。”林昭君說,在這種情況下,師資力量的優化配置對于推進教育公平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林昭君介紹說,與濟南市其他名校相比,濟南七中相對薄弱,“學生的文化課基礎相對較差,底子比較薄,這個是不可否認的。”林昭君說,2011年,濟南七中2009級高中生學業水平考試一次性合格率只有28.6%,但是到2013年,2011級高中生學業水平考試一次性合格率,語文達到97%,數學90%,外語84%,有的班語文合格率達到100%。這樣的變化與濟南的名師交流活動分不開。
2011年,從山東省實驗中學、濟南二中以及濟鋼高中交換來的三位名師走上濟南七中的講臺。“僅憑三位名師的力量讓整個年級的學生成績‘坐火箭’這是不可能的,但是三位名師進入學校后帶來的‘蝴蝶效應’是顯而易見、不容小覷的。”林昭君說,三位名師來到濟南七中后,除了帶班上課,學校還通過組織示范課、專題講座、聽課評課等方式讓本校老師“取經”。“三位名師不僅帶來了名校的教學研究成果,還擔任了我們學校的教學研究課題組組長,直接影響著整個教師隊伍的能力素質和整個學校的教育氛圍。”林昭君說,“交流來的名師,無論是教學水平還是師德師風,都起到了楷模引領、示范榜樣的作用,對學校的其他老師影響很大。”林昭君告訴大眾網記者,名師帶動了濟南七中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提高了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度。近兩年,濟南七中的生源質量大幅提升。
名師交流和名校帶動,薄弱學校招生“吃飽吃好”
嘗到名師交流活動甜頭的不僅僅是濟南七中,在山東省濟南回民中學,名師交流與名校帶動戰略相結合,走出了“托管聯姻”的新路,帶來的是錄取計劃和生源質量的雙豐收。
2012年9月3日,濟南回民中學舉行新學期開學儀式,300名新生迎來了來自山東省實驗中學交流來的名師班主任。2012年5月,濟南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會議上,確定山東省實驗中學將托管濟南回民中學新高一,成為濟南市教育局開展的名校帶動戰略中市直學校“聯姻”的第一對。來自山東省實驗中學的五位優秀教師在濟南回民中學執掌教鞭,其中三位還擔任了三個班的班主任。
“五位省實驗中學的名師來到我們學校,不僅是托管的一部分,也是名師交流項目的重要內容。我們學校也有四位老師到省實驗交流學習。”濟南回民中學校長石莉莉說。名師交流和名校帶動對濟南回民中學帶來的影響在錄取人數和生源質量上有著直觀的體現,石莉莉告訴大眾網記者,政策實施的第一年,2012年報考濟南回民中學的學生中考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尤其是二志愿。“今年學校一志愿報考了207人,二志愿人數突破了800人,這是十幾年來沒有過的新突破。”
“考慮到是第一年實行這個政策,學校相對減少了錄取計劃,沒想到卻超額完成。原計劃是招270人,最終錄取了300名新生。”石莉莉介紹說,往年濟南回中計劃數比較多,卻經常招不滿,最終即使錄滿了,生源也不是特別好,而今年錄取的所有新生都是“有志愿”的學生。2013年,濟南回民中學擴招230人,依舊招滿而且生源好,再也不為招生犯愁,名師交換活動功不可沒。
學校的名師是社會的資源,交流讓弱者變強強者更強
山東省實驗中學是省內的頂尖名校,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一流。作為在名師交流活動中的輸出大戶,2011年至今,山東省實驗中學已有十余位頂尖名師被交換到其他學校任教。很多人曾質疑這樣做值不值,濟南市教育局副局長、山東省實驗中學校長王品木介紹說,最初學校確實面臨著不小的壓力,“有些名師擔心自己交流出去三年回來后跟不上。最大的阻力來自家長,有些家長不滿意,擔心好教師流失影響孩子的教育質量。”
王品木認為,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等名師是寶貴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不僅是某一個學校的,更是全社會的,“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是集全社會之力打造而成,是社會的名校。名師決不能限于一校所有,而應該是全社會共同的資源,由全社會共享。”王品木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名師交換,短期來看對名校有些損失,但長遠來看,對整個濟南教育生態的改變有很大促進作用。”
事實證明,通過名師交流,學校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改善了整個教育生態,優質學校沒有受到損害,相對薄弱的學校卻有了很大的提升。根據濟南市教育局印發的《關于開展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跨校交流的實施意見》,交流教師要互派任教,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輸出一位名師的同時,薄弱學校相應派出一名骨干教師補充到優質學校進修、提升,最大程度避免名師交換對正常教學秩序的影響。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開展聯合教研等方式,輻射帶動、互相影響,實現了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弱者變強、強者更強的雙贏局面。
“名師交換的理念已經逐漸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自覺、主動參與交換的名師人數不斷增加,到2013年底已經達到531人。”濟南市教育局局長陳東生說,“名師連接成一個溝通各所學校的網絡,使各校互通有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增強了互信,增添了活力,帶來巨大的‘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