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到"八仙過海" 一塊糖里也有教育心理學
2011年以來,濟南名師跨校交流活動帶來的弱者變強,強者更強雙贏效果不僅僅體現在學校教學質量上,更體現在參與交流的名師的教學素質和能力上。通過交流,來自薄弱學校的老師學到了優質學校的先進教學方法和理念,也給來自優質學校的名師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2011年以來,濟南名師跨校交流活動帶來的弱者變強,強者更強雙贏效果不僅僅體現在學校教學質量上,更體現在參與交流的名師的教學素質和能力上。通過交流,來自薄弱學校的老師學到了優質學校的先進教學方法和理念,也給來自優質學校的名師開辟了一方新天地。參與交流的老師如“八仙過海”,在不同的環境下施展著自己的優勢,補齊短板,提高了教學素質和能力。
從“滑鐵盧”到得心應手,因材施教克服名師“水土不服”
從山東省實驗中學交流到濟南第七中學的省級特級教師邵麗云有著30年的教齡,2000年被濟南市政府授予“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同年被授予“山東省優秀教師”;2002年被山東省評為特級教師;2004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并獲“齊魯名師”稱號;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曾是山東省實驗中學數學教研組組長,濟南市高中數學教研室中心組成員,可謂“榮譽等身”,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高中數學名師。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教齡幾乎是所教學生年齡兩倍的“光環”教師,從山東省實驗中學交流到濟南第七中學最初卻面臨著“不會教”的尷尬。
“生源不一樣,基礎差異大,教學環境有差別,在省實驗中學掌握的那一套來到這里‘水土不服’。”邵麗云說,第一次期中考試,她所任課的班的成績反倒不如濟南七中其他老師班的成績,遭遇到“滑鐵盧”讓她仔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古人說要‘因材施教’,現在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客觀上的差別不可否認,讓七中的學生完全適應我在省實驗用的教學方法肯定不現實,老師必須調整教學方法和理念,去適應學生。”邵麗云說,在濟南七中交流的兩年里,自己擔任了教研課題組組長,其他老師經常來聽她的示范課“取經”,而自己也不斷在濟南七中老師身上汲取營養。
“不管以前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我覺得來到這里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邵麗云說,從最初的“不會教”到現在得心應手,三年的交流經歷讓她收獲頗豐,“三年的交流,是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的過程,我希望能把我掌握的一些經驗傳授給更多人,更希望我能學到新東西。”
從“超級瑪麗”到“孫教授”,一塊糖里的教育心理學
與邵麗云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從濟南第二中學交換到濟南第七中學的歷史名師孫傳勝,孫傳勝2002年被授予“濟南市三八紅旗手”、“濟南市職業道德十佳標兵榮譽稱號”,2003年獲“五一勞動獎章”,2004年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和山東省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孫傳勝對濟南七中學生的特點總結是:思維活躍、精力旺盛、多才多藝、愛“賣萌”“耍寶”、心理年齡較小。作為一位人文學科的任課老師,孫傳勝從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入手,調整教學方法,將課堂知識點和學生的興趣點結合起來,跟學生打成一片,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以前有學生叫我‘超級瑪麗’,現在不是有個韓劇很火么,有學生就叫我‘孫教授’,我覺得挺好的。”孫傳勝笑著說。
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孫傳勝開始考慮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濟南二中剛來濟南七中,孫傳勝就接高三,而且一接就是三個班。“學生的基礎比較差,很多學生覺得到高三了,成績不見起色,就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學習沒什么勁頭。”
考慮到這一點,孫傳勝在第一節課上就“震”住了學生,她用45分鐘時間就講完了整本教材,“我就是想證明給學生看:歷史很簡單,一節課就足夠了,大框架就是這些,剩下的就是往上‘添肉’,前兩年你可能一點沒學,沒關系,一年的時間往45分鐘的框架上‘添肉’足夠了,千萬不要喪失信心。”孫傳勝說,在她的課堂上,表現好、進步大的學生會得到糖果或者雪糕獎勵,有時候全班同學都跟著“沾光”,人人有份。“不要小看了這一塊糖,對于學生來說,這是非常大的肯定,對于他們的學習信心是很大的激勵。”孫傳勝說,“因為他一個人的努力,讓全班同學吃到糖,這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學習勁頭會更足。”
從“被嫌棄”到100%滿意,弱校名師的“名校打水記”
按照濟南市教育局印發的《關于開展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跨校交流的實施意見》中確定的交流工作要求,濟南七中在接收其他學校交流來的名師的同時,也輸出本校的名師。濟南七中骨干教師王學梅被交流到山東省實驗中學任課,這位有著20年教齡的數學名師坦言,初到山東省實驗中學,“不敢做自我介紹”。
“害怕學生‘嫌棄’我,第一節課我都沒敢過多地自我介紹。”王學梅說,從濟南七中到山東省實驗中學,自己備感壓力,“我必須用講課質量來‘征服’學生。”
在山東省實驗中學任課的三年里,王學梅的備課筆記作了厚厚一摞,足有半米高,“我感覺在省實驗教課這一段時間,學到的東西比我讀三年教育學碩士的收獲還要多。”王學梅說,“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這里我要考慮怎么打夠省實驗中學學生要喝的‘水’,還要考慮怎么讓我在濟南七中積累下的‘水’讓省實驗的學生愛喝。”王學梅認為,來自不同的工作環境,面對不同的學生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充實提高自己的機遇,更是一個展示自我、發揮優勢、創造性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的舞臺,濟南七中的學生活潑愛動,自己的教學經驗對于活躍省實驗中學課堂氣氛、抓住學生興趣點授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年的交流時間里,王學梅擔任了兩個普通班和一個國際班的數學教學工作,開設了多節雙語教學公開課,用英語講數學公開課,任課班成績名列前茅,評教滿意度達100%,參加濟南市數學優質課的評選,榮獲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