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姜洋
熱點學校“縮班”,普通學校生源“回流”,這是今年濟南市中小學開學時出現的現象。這種現象,源自今年5月出臺的《濟南市2015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個文件將濟南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路”徹底斬斷,實現了對擇校控制的從“緊”到“零”。
濟南“零擇校”元年,并未出現大的波動,一切順理成章。大眾網記者多方采訪老師、學生還有家長代表,探尋“零擇校”背后的三大“幕后推手”:大幅提高指標生比例,打破名師一校壟斷,城鄉小學建設實行“標配”。
記校名、認老師、找廁所……8月30日下午,山東師大附小校園內熱鬧起來。該校一年級全體新生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進入校園,接受新生適應性訓練,以便更快融入小學環境。大眾網記者 王長坤 攝
1.消失的“大班額”
真正實現“就近入學”,有學校“縮班”有學校“回流”
9月1日,是濟南市中小學開學的日子,熱點學校——山師附小卻只開了6個班,比以往少了一個班。一位班主任老師介紹說,學區內的生源就那么多,所以今年只開設了6個班,而且每個班人數都在45人之內,教學質量將會大大提高。與山師附小距離不遠的解一小,今年也縮班了,與去年相比今年減少了一個班。
與之相反,不少學校生源出現了“回流”的現象。芙蓉小學是一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往年本地和外地生源五五開或者六四開,但今年,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只占到了30%,學區內生源達到70%。“這幾年生源逐步回流,每年都增加,今年受‘零擇校’政策影響,增加最明顯。”芙蓉小學相關負責人說。
以往的一個班能裝進60個孩子的“大班額”不見了,根本原因就是“零擇校”,學區內學生就成了第一受益者。
“今年實行‘零擇校’后,學校沒有了擇校生,每班人數不超過50人,我也不用再費心給孩子擇校了。”家住甸柳小區的王先生所屬學區是甸柳第一小學,雖說這家學校是很多家長熱衷的擇校目標,但60多人的大班額讓王先生望而卻步,他一心想為孩子選擇一所班額相對較小的學校,今年的“零擇校”讓他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實行“零擇校”,避免了學生在某些熱點學校“扎堆”,為學校發展創造了更大空間。“零擇校”之后,很多學校把原來擠占的功能室騰了出來,辦學條件更加優化,原來用于常規管理的精力,可以更多地用在提升學校內涵發展和教學改革上,老師也能靜下心來考慮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記校名、認老師、找廁所……8月30日下午,山東師大附小校園內熱鬧起來。該校一年級全體新生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進入校園,接受新生適應性訓練,以便更快融入小學環境。大眾網記者 王長坤 攝
2.“零擇校”的時間表
擇校計劃逐年“縮水”,今年徹底退出招考舞臺
其實早在前幾年,濟南便開始陸續出臺政策讓擇校生比例逐年“縮水”。
2012年4月,教育部、國務院糾風辦等七部門下發了《關于2012年治理教育亂收費規范教育收費工作的實施意見》,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公辦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比例最高不得超過本校當年招收高中學生計劃數(不包括擇校生數)的20%,三年后,即到2015年全國各地將完全取消普通高中擇校生計劃。
梳理往年濟南相關政策和市區高中招生計劃會發現,濟南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的比例已經在逐年“縮水”,這也對義務教育階段擇校起到了抑制作用。
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濟南教育局要求,每個學校招收擇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本校當年招收高中學生計劃數(不包括擇校生數)的20%。對比當年的市區高中招生計劃,比例最低的學校到了16.7%,比例最高的為18.2%。
2013年,擇校生比例進一步縮減。根據要求,每個學校招收擇校生比例控制在當年招收高中學生計劃數(不包括擇校生數)的20%以內。當年市區高中比例最低的學校達到了15.1%,比2012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比例最高的為16.6%,比2012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
2014年,濟南高中擇校生計劃降至10%以內,減少的部分全部納入統招部分錄取;當年市區高中擇校生比例大多控制在8%-9%,山師附中擇校生名額由2013年的140個降至81個;濟南一中由180個減少到109個;省實驗中學的擇校生名額則由450個降至272個,縮減近一半。
2015年,濟南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原擇校計劃全部納入統招生計劃。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實行劃片入學,初中實行整體對口入學的招生辦法。至此,“擇校生”徹底退出了濟南中考的舞臺。
記校名、認老師、找廁所……8月30日下午,山東師大附小校園內熱鬧起來。該校一年級全體新生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進入校園,接受新生適應性訓練,以便更快融入小學環境。大眾網記者 王長坤 攝
3.三大“幕后推手”
①指標生比例逐年上升,考393分也能上實驗
393分能上省實驗中學?這在2013年前是無法想象的。2013年,濟南市普通高中招生首次實行“先考后報”,山東省實驗中學計劃招生2960人,其中指標生計劃分配就占了2009個。當年參加中考的小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中考考了393分,竟然能借指標生的“東風”,走進省實驗的大門。
393分進入了省實驗中學的指標生錄取計劃,532分卻沒被錄取,這種現象讓不少想要讓孩子擇校的家長停住了腳步。市民李女士的孩子在市中某小學,由于對口的初中是所普通中學,李女士原來一門心思想給孩子擇校,在了解到指標生比例逐年上升后,擇校的想法動搖了。“擇校是為了上個好高中,實行指標生后,是校內競爭,同一個分數在好初中上不了好高中,在普通初中能上好高中,擇校意義不大了。”
近幾年,濟南學校擇校比例下降的同時,指標生比例卻在不斷上升。指標生制度對薄弱學校本身和學生來講都是一個大利好。在薄弱學校內部,考生也要進行競爭,爭奪指標生名額,指標生拼的還是“硬實力”。按照目前政策,濟南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生將不享受指標生和推薦生待遇。根據《濟南市2015年普通高中學校招生指標生分配方案》,18所面向市區招收指標生的高中投放8817個指標生計劃。指標生計劃占到總招生計劃的60%,熱點高中指標生占比高達68%。這些看得到的“實惠”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放棄擇校,選擇在原學區入學,盲目擇校的熱度也隨之逐漸降溫。
高分低分考生混合讓學校生源進行了一次平衡,同時也給高中教育帶來了挑戰,有不少人質疑,393分上重點高中是利是弊?對此,濟南市教育局局長陳東生認為,對基礎教育來說,均衡是要義,要維持良好的教育生態,不能說中考393分的考生,就一定比560分的考生沒有發展前景。人的潛質各不相同,不能按一個模子來要求、來培養。省實驗老師也證實了這一說法:“據我們了解,今年考393分被錄取的同學不僅沒退學,名次還前進了不少。”
②名師交換,薄弱初中的學生也能受教于實驗中學的老師
今年9月,山東省實驗中學對參與濟南市交流輪崗的教師進行了公示,來自濟南十一中、濟南三中、濟南一中和濟南回民中學的5名教師將在省實驗中學進行交流,同時,省實驗中學也派出5名教師到這些學校任教。
此次從省實驗中學交流到濟南第十一中學的省級特級教師邵麗云有著30多年的教齡,是一位多項榮譽加身的高中數學名師。這也不是邵麗云第一次參與跨校交流了,此前在交流到濟南七中時,因為教學環境的差異還一度讓她面臨著不會教的尷尬。
“古人說要‘因材施教’,現在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必須調整教學方法和理念,去適應學生。”邵麗云說,在濟南七中交流的兩年里,她擔任了教研課題組組長,其他老師經常來聽她的示范課“取經”,她也不斷在濟南七中老師身上汲取營養。正是在這種良性互動中,學生的成績提高了,老師們也掌握了更多的教學方法。
濟南市名師跨校交流早在2011年9月就已啟動,全市1148名符合交流條件且獲市級以上榮譽稱號的教師全部進行了交換,2014年秋季學期又有2089名各類教師進行了交流輪崗,一改以往名師“一校所有”的“壟斷”格局,校際間師資力量日趨均衡。
通過名師交流,學校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改善了整個教育生態,優質學校沒有受到損害,相對薄弱的學校卻有了很大的提升。根據濟南市教育局印發的《關于開展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跨校交流的實施意見》,交流教師要互派任教,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輸出一位名師的同時,薄弱學校相應派出一名骨干教師補充到優質學校進修、提升,最大程度避免名師交換對正常教學秩序的影響。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開展聯合教研等方式,輻射帶動、互相影響,實現了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弱者變強、強者更強的雙贏局面。
在教育管理上,濟南還通過名校托管、教育集團、城鄉聯盟等形式,全面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實現了校際間的多元融合。
③城鄉“標配”,投入36億實施中小學配置標準化工程
說起黃河北,不少老濟南人的印象還是一幅荒涼的景象。濟南市天橋區地理位置特殊,黃河天塹把城區和農村截然分開,經濟、文化的差異使得城鄉教學質量長期存在差距。隨著城市發展,如今的黃河北已經一片繁榮景象,其中最漂亮的建筑就數學校了。
嶄新的教學綜合樓、操場硬化、校園文化整體提升……1300萬元的資金投入,讓明湖小學大橋鎮第一中心小學的校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湖小學校長陳殿軍介紹說,在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以前,黃河北的學校幾乎沒有像樣的功能室,而現在,計算機、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等多功能室已經走進各個學校,學校環境已經可以比肩市區中小學。
為了讓天橋區的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服務,2013年天橋區政府提出將黃河南的15所小學和黃河北的15所小學結成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教學質量得到質的飛躍。在標準化建設的支持下,不同地區間校園的差距小了。“教育投入向農村學校傾斜,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徹底改變了他們的辦學條件。”天橋區教育局局長張萍介紹,現在城鄉學校實現了無差別配備,凈化、綠化、硬化、美化的學校遍布黃河北岸。
據了解,近年來濟南市實施中小學配置標準化工程,累計投入36.05億元,完成全市924所中小學標準化工程省級驗收,實現了城鄉學校辦學條件無差別配備。目前,濟南10個縣市區中8個已經完成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驗收,其余2個正在接受今年的驗收,讓每個孩子在家門口接受專業化教育的目標正在變成現實。
此外,為確保實現“零擇校”,濟南市教育局在今年的招生政策中明確規定:一是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服務范圍無縫隙覆蓋,廣泛公示學區;二是嚴格規范招生行為,嚴禁違規跨區域、跨學區招生,嚴禁組織任何形式的入學文化課考試,嚴禁招收藝體特長生;三是通過公示“剩余學位”“入學條件量化賦分”等具體措施,保障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權。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