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多少感情經得起歲月的大浪淘沙?有多少諾言值得用大半輩子去守候?山東高青縣人李繼德16歲報名參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與黃繼光相識,并互相許下了“送信”之約。即使后來重傷回國,即使經歷種種困難,63年來李繼德卻始終沒有放棄尋找黃繼光的家人。如今口信送到,心愿得償。簡短的一句話中凝聚了太多淚水與深情!
許一份承諾并不難,難的是信守,難的是念念不忘,難的是愿為此終其一生。正是李繼德的堅持,讓這份戰場上許下的約定在穿越了63年的時間長河后,從數不盡的動蕩、變遷、物是人非中走來,依舊纖塵不染,光華畢現。
4月21日至27日,大眾網聯合《農村大眾》、四川新聞網,全程跟蹤老兵李繼德遠赴四川“送信”,全程記錄這段“生死之約”。
黃繼光親密戰友63年“送信”全記錄
一個63年前的生死約定 一場跨越3600里的追尋
大眾網記者 樊思思
“我來看你了!我的好戰友,我的好哥哥!我的心愿終于完成了!”2015年4月27日下午,四川省中江縣黃繼光紀念館第一陳列室,80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抱著戰友黃繼光的半身銅像,聲音沙啞,老淚縱橫。在旁人的寬慰下,李繼德止住哽咽,細細撫摸銅像的臉頰,下一個瞬間,幾乎站立不穩的老人忽然抬起手臂,將手掌快速舉到一側耳際。一個敬禮之后,淚水再次洶涌而出,順著老人滿是皺紋的臉頰流淌……
李繼德戴上抗美援朝紀念勛章,軍容猶在。
李繼德珍藏的證件顯示他當時所在的部隊是四十五師一三五團。
見證:“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場!”
4月18日,一個偶然的機會,《農村大眾》記者在山東高青縣采訪到了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這位曾在戰場上身負重傷,至今身上仍留有6個彈孔傷疤的80歲志愿軍老戰士斬釘截鐵地說:“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場!”
跟隨著李繼德的講述,時間回到1952年10月19日。
那天晚上,上甘嶺戰役,黃繼光所在的第二營奉命向上甘嶺右翼597.9高地反擊。“第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二營六連一班”,李繼德仍然清楚地記得部隊番號,記得他和黃繼光同是六連一班的親密戰友,記得黃繼光犧牲的那場戰斗的點點滴滴。敵人在山頂上修筑了地堡,瘋狂噴吐火舌的機關槍壓制著我軍部隊無法前進。為了給整個反擊戰的勝利奠定基礎,上級命令,不惜一切代價,二營一定要在天亮前奪取597.9高地。
然而,敵人地堡中的火力實在太猛,反擊部隊的進攻被死死卡在了這里。“我們的人上去一撥犧牲一撥,大家眼淚都急出來了。”天就快亮了,李繼德說,“這時候,我看見黃繼光向首長請戰,說:‘我去!’”黃繼光和另外兩名戰士向前沖了幾十米,叫吳三羊的戰士就倒下了,黃繼光也受了傷。李繼德說,黃繼光受傷倒地后還在掙扎著前進,但營部里的人已經開始想別的辦法。
照明彈和炮火將整個陣地照得亮如白晝,留在陣地上的李繼德距離此時的黃繼光只有100多米。“就在這時,我看見已經爬到地堡下的黃繼光猛地弓著腰立起來,一下堵到了槍眼子上。”李繼德站起身來向前彎著腰,模仿著黃繼光的動作,情緒十分激動,仿佛又回到了那慘烈的一刻。“一下子,我就看見他(黃繼光)身上全都紅了,都是血啊!”老人用沙啞的聲音叫著,表情痛苦,再也形容不下去。
約定:“如果我死了,你就給我家去信,如果你死了,我就去找你家。”
除了親眼見證黃繼光舍身堵槍眼,已年逾八十的李繼德還有一樁心愿未了:替黃繼光送信。
李繼德出生于1935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只有16歲的他報名參軍。雖然年齡小,但李繼德一心要上戰場的沖勁打動了帶兵的干部,他便以“1931年出生”的年齡報名參了軍,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二營六連一班。
李繼德回憶說,他所在班的班長叫喬有仁,戰士有高成崗、蔡登海……和他關系最好的是個四川兵,就是黃繼光。那時候,士兵們睡的是大通鋪,和李繼德天天挨著睡的就是黃繼光。從參軍上戰場到黃繼光犧牲的一年左右時間里,他與黃繼光只有20天不在一起,其他時候都同吃同睡,親如兄弟。他回憶,當時條件艱苦,戰士們冒著零下39度的嚴寒,每人只有一床被子一件大衣,常常凍得睡不著覺,黃繼光出了個主意:“小李子,咱把一床被子鋪在下面,另一床蓋著,上面還能蓋上咱倆的大衣,倆人一起睡暖和。”從那天起,兩人就睡一個被窩取暖。食物供給困難,戰士們常常吃炒面、喝涼水充饑,即便如此,黃繼光還是經常把自己的那一份讓給李繼德。“你年齡小,個子又高,我得先讓你吃飽了呀。”想起黃繼光對自己的照顧,李繼德的雙眼濕潤了。
“有一天晚上六連放電影,我跟黃繼光看完電影在回去的路上,討論電影里英勇犧牲的戰士,他當時就說‘我也能辦’。”李繼德說,就在那一次,兩人之間立下了一個約定。“如果我死了,你就給我家去信,如果你死了,我就去找你家。”李繼德這樣描述當時黃繼光說的話,戰場上的一句話,成了他大半輩子的心愿與追尋。
黃繼光犧牲后,負傷回家的李繼德給黃繼光的家鄉四川省中江縣去過幾封信,但都石沉大海。他又先后給國防部、黃繼光生前部隊去信,希望尋找戰友的家人,卻始終沒有結果。在通信閉塞的小村莊里,身為農民的李繼德漸漸失去了與黃繼光相關的消息,卻始終沒有放棄尋找他家人的希望。“趁我還能動,我還是想跟黃繼光的家屬聯系上。我答應黃繼光送信的事,還是要辦到。”
黃繼光的侄兒黃擁軍認真閱讀刊發在《農村大眾》上關于李繼德老人的報道,并表示打算將這份報紙放到紀念館的展覽陳列室內。
欣喜:黃繼光侄子得知李繼德消息,想聽老人講三爸的故事
“4月21號晚上,我當時還在忙著別的事,突然有朋友聯系我讓我快上網看新聞,有我三爸黃繼光的戰友的消息。”4月24日下午,大眾網記者在中江縣黃繼光紀念館見到黃繼光的侄兒黃擁軍時,他略有些興奮地講起幾天前的情景,“我趕緊上網找,就看到了大眾網關于李繼德老人的報道。”
對李繼德老人的最初采訪結束后,21日,《農村大眾》、大眾網刊發《山東高青現黃繼光親密戰友,見證堵槍眼事實》一稿,當天晚上,黃擁軍看見的正是這篇報道。
看完報道后,黃擁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第二天一大早,他來到紀念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動手給李繼德老人寫信。信中,黃擁軍表達了對老人多年來尋找黃繼光后人的感謝,也留下了自己的通信地址和電話號碼,當天就用掛號信寄了出去。黃擁軍說,如果李老收到了信件,不能到中江來,他跟家人也會前往山東尋找老人。
“要是能早一兩年知道李繼德老人就好了,我特別想讓李伯伯看看,紀念館里三爸的雕像刻得像不像。”黃擁軍說,因為以前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三爸黃繼光生前從未照過相,建立黃繼光紀念館時,黃繼光雕像都是按婆婆(黃繼光母親)的描述刻畫出來的。如果有機會見到李繼德老人,他很想從老人口中知道三爸穿軍裝的樣子,聽老人講講三爸在戰場上的故事。
啟程:跨越3600里地,去給你家送信
4月24日一大早,在媒體的幫助和陪同下,李繼德老人從高青縣木李鎮三圣村的家中出發,奔赴黃繼光的故鄉四川省中江縣,去兌現63年前與戰友間的那個約定。
除了簡單的換洗衣服和藥品,李繼德幾乎沒帶什么行李,身上的藍色中山裝格外干凈筆挺。從淄博高青縣到四川中江縣近1800公里,對80歲高齡的李老來說,這3600里地的距離遙遠,艱難。出于對老人身體狀況的考慮,陪同的媒體記者再三權衡,決定開車帶著老人赴川,安全起見,淄博市第一人民醫院派出一名醫生全程陪同。
出發前,一行人前往泰安市與李繼德老人的大兒子李京林會合,他十分支持老父親的想法,并決定陪著父親一起去尋找戰友家人。山東、河南、陜西、四川,跨越四個省份,奔波3600里地,計劃行程三天,護送一位年逾八十的志愿軍老戰士,這支滿載心愿與期望的隊伍出發了。
在黃繼光紀念館前,李繼德老人與黃繼光侄兒黃擁軍見面。
相見:見到黃繼光侄兒叫“好孩子”,連說黃繼光雕像“像”
4月26日17時許,李繼德老人一行抵達四川省中江縣,老人不顧旅途勞頓直奔黃繼光紀念館。17時10分左右,汽車穩穩停在紀念館前,老人快步下車走到紀念館門前,抬起頭注視著門前牌匾上的“黃繼光紀念館”幾個大字。時隔63年,李繼德仿佛又一次與好戰友黃繼光站在了一起。
此時,正在館內工作的黃擁軍迎了出來,周圍人立刻向李繼德介紹:“這就是黃繼光的侄兒。”老人緊緊握住黃擁軍的手,叫了一聲:“好孩子!”隨后撫著黃擁軍的臉頰,哽咽著沒有說出話來。黃擁軍也眼角泛紅,情緒十分激動。
兩人互相挽著進入紀念館,迎面的紀念臺上便是特級英雄黃繼光的雕塑。像是怕看不清楚戰友的面貌,老人來回挪動了幾步,抬起雙手,在額前搭起涼棚,仔仔細細地端詳。旁邊有人問:“您看雕塑雕得像不像?”老人連聲回答:“像!像!”隨即又補充說:“只是那時(黃繼光)沒這么胖。”隨后,老人便不再說話,只是久久地佇立在雕塑前,望著,望著……
黃繼光,李繼德,這一刻,兩個生死相隔63年的老戰友仿佛又站在了一起。
李繼德老人堅持爬上幾十級臺階,要親眼看一看戰友黃繼光住過的地方。
李繼德老人敬獻花籃。
李繼德老人手搭涼棚,久久注視著紀念臺上的黃繼光雕塑。
李繼德老人在黃繼光父親的墳前上香、燒紙祭奠。
在黃繼光故居前的廣場上,李繼德在黃繼光雕塑前久久佇立。
老人向當地民兵講述他與黃繼光在戰場上的故事。
李繼德老人含淚擁抱黃繼光半身銅像。
償愿:“我來看你了!我的好戰友!我的心愿終于完成了!”
4月27日上午,李繼德老人抵達中江縣的第二天,老人在大兒子李京林和黃繼光侄兒黃擁軍陪伴下,參觀黃繼光紀念館并敬獻花籃。在第一陳列室的黃繼光半身銅像前,李繼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上前幾步抱住銅像,大聲說:“我來看你了!我的好戰友,我的好哥哥!我的心愿終于完成了!”淚水從老人眼中洶涌而出,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上午8點30分,李繼德便來到黃繼光紀念館,今天,他要在戰友的雕像前敬獻花籃。令老人意外又激動的是,黃繼光的弟媳、黃擁軍79歲高齡的母親袁惠清也帶著其他幾位家屬,一同來到了紀念館。“好妹妹,大哥來看你了!”兩位老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袁惠清激動得連聲答應:“哎!哎!”從見面的喜悅中緩過神來,李繼德向戰友家人送上祝福:“祝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隨后,兩位老人互相攙扶著,一步一步走上紀念廣場的臺階,黃擁軍和李京林替老人抬著花籃,恭恭敬敬地獻到黃繼光雕像前。
在參觀紀念館展示區時,李繼德老人兩度落淚。當觀看到上甘嶺戰役模擬影片的最后——黃繼光壯烈犧牲的一幕時,老人滿眼淚水,幾乎站立不穩,對于旁人“影片是否與戰爭情景一樣”的詢問,老人輕聲但很堅定地回答了四個字:“情況屬實。”
距離紀念館30多公里的繼光鎮,便是黃繼光故居的所在處。李繼德老人堅持爬上陡峭的幾十級臺階,在黃繼光舊居門前,久久凝望著戰友生活過的地方。在黃繼光父親的墳前,李繼德敬上一碗清酒,替戰友盡孝,并許諾“爭取明年清明再來”。
行程最后,老人在黃繼光故居前的廣場上為當地民兵整隊。“立正!向右看齊!”“稍息!”清晰洪亮的口令聲從老人口中喊出,充滿堅定的力量,記者潸然淚下。夢回1952年,在上甘嶺戰役中那個被照明彈點亮的黎明,黃繼光永遠地留了下來。他的親密戰友李繼德帶著兩人的約定,走過63年,走到中江縣,走到今天,書寫了一個信守承諾的故事,也傳遞了一份繼承和發揚黃繼光精神的期望。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