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尊重很必要,管理規范更重要
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光已經投向快遞行業和快遞員群體,包容、理解、感謝的聲音越來越多。如果有完善、明確的規范,能保證快遞員的收入和保障,能明確基層網點人員配備數量保證服務能力,能規定如果快遞員“放鴿子”該怎么罰、如果快遞員“被放鴿子”該怎么補償……如果一切都有規可循并深入人心,那么“尊重”自然隨之而來,“負能量”也自然煙消云散。
似乎每年“雙十一”前后,“快遞”都會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一方面是對快遞行業“暴力分揀”、“倒賣客戶資料”、“推諉責任”種種亂象的口誅筆伐,另一方面是對快遞員“猝死”、“月入兩萬”等等勁爆“標簽”的唏噓感嘆。
不管是口誅筆伐還是唏噓感嘆,似乎永遠是局外人的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要想看到快遞行業、快遞員群體的真實狀態,分辨出傳言之中,哪些是真實、哪些是夸大,哪些是特殊個例、哪些是普遍情況,只有成為其中的一員,親身去體驗。
13天的體驗暗訪,可能僅僅是浮光掠影、管中窺豹,我希望我能夠盡量真實地去還原。
在體驗暗訪過程中,除了身體上的勞累,我聽到快遞員抱怨最多的是“得不到尊重”。正如一位快遞員說的那樣,“一方面是對人的不尊重,一方面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快遞員被要求收垃圾、被“放鴿子”、被提“無理要求”,提起自己的客戶,似乎是滿滿的“負能量”。
有“負能量”的不僅僅是快遞員。26日上午,@大眾網 官方微博也接到微博網友的反映:打電話叫快遞員來收件,久久不來后再次催促,快遞員才表示“去不了”,讓再找別的公司,感覺“很生氣”。
這種“互相不尊重”的根源在于規范的缺失。
2012年5月1日,《快遞服務》系列國家標準就已出臺,對快遞員的服務時效、服務質量等都有詳細的規定,然而這一“國家標準”不是強制性法規或者條例,所以經常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比如說,發件人所發物品需要由快遞員驗視,易燃易爆易碎及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物品不得郵遞,在實際操作中,很多發件人為了保護隱私不愿意讓快遞員驗視。快遞員宜在2個小時內上門收件,另行約定的除外,而由于快遞業是個“一對多”服務的行業,快遞員的服務充滿很強的不確定性,難保發件人不被“放鴿子”。
另外,快遞員“無底薪、無保險”的待遇、快遞基層網點“一次性、低門檻”的加盟方式,同樣也讓快遞行業的服務充滿不確定性。不久前,北京某快遞基層網點老板所謂的“跑路”就暴露出了管理上的“疲軟”。說“撂挑子”就“撂挑子”,服務的質量如何保證?
近幾年,快遞行業的飛速發展有目共睹,2010年“雙十一”,淘寶成交額9.36億元,快遞爆倉。2011年,成交額52億元,很多快遞網點癱瘓,很多人網購的東西快過春節才送到。2012年,成交額191億元,快遞爆倉,但是送達時間已經縮短了很多,今年,成交額350億元,各家快遞平穩應對。這么短的時間、這么大的壓力、這么快的發展速度,必然會帶來管理力度、服務質量的“跟不上”。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光已經投向快遞行業和快遞員群體,包容、理解、感謝的聲音越來越多。如果有完善、明確的規范,能保證快遞員的收入和保障,能明確基層網點人員配備數量保證服務能力,能規定如果快遞員“放鴿子”該怎么罰、如果快遞員“被放鴿子”該怎么補償……如果一切都有規可循并深入人心,那么“尊重”自然隨之而來,“負能量”也自然煙消云散。
讓我們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來。(本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