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的山東大學醫學院醫學教學人體標本外流事件中,學校成為了眾矢之的,其中最為集中的指責是:山大醫學院不尊重遺體捐獻者,根本沒把標本放在心上。誠然,在這次事件中,學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我們在譴責的同時,很少有人意識到,涉事方中很多人對遺體捐獻者的不尊重有時候甚于當事的高校。
在采訪中,與一位運輸混有醫學教學人體標本渣土的司機的通話讓我印象深刻。這位司機義憤填膺地譴責稱,學校太不負責任了!人家把遺體捐獻出來多么地高尚,學校竟然這么不珍惜!緊接著,他讓我轉達向學校的索賠要求,原因是眼看要過年了,車上拉了“那些東西”太晦氣,而且“有損名譽”,以后人家不敢找他拉活了。
先是站在道德制高點進行譴責,接著捐獻者的遺體成了“那些東西”成為索賠的工具。在采訪中,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同樣的想法。在采訪中,我得知,校方發現醫學教學人體標本外流后,第一時間到涉事村莊進行回收,有的村民“要個說法”,一度阻止回收。一位村民曾對我說,部分混有人體標本的渣土被村里用作修橋,一想起來就不敢出門,“肉也不敢吃了”。
當然,從感情上來說,要求所有人都像醫療和醫學教學工作者一樣對人體標本持絕對科學唯物的態度并不現實,但是,把人體標本當成達成某種目的的工具,這種做法對遺體捐獻者的不尊重客觀上甚至甚于校方管理的不善,可能更讓捐獻者家屬寒心。
尊重和關愛遺體捐獻者,這樣的觀念是社會共識,但是在踐行這一觀念時,很多人不自覺地言行不一。和遺體捐獻行為本身一樣,很多人都抱著“這是好事,但是我不干”的態度。2014年4月,我曾深入調查采訪過山東的遺體器官捐獻情況,在采訪中,山東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事例:一對老夫婦簽訂了遺體(角膜)捐獻申請登記表,家中的子女也非常支持,后來老先生先離世,遺體捐獻工作順利完成。然而一些非議卻在鄰居、朋友、同事間漸漸傳播。很多人人前豎起大拇指,卻在背后戳脊梁骨,說孩子不孝順,說老太太心狠。老太太心理負擔很重,久而久之與子女的親情關系也受到影響。
近年來,雖然全社會對于遺體捐獻有了科學的認識,自愿捐獻的人數也不斷上升,但是從臨床、教學、科研需求等方面來看,山東目前捐獻的遺體(角膜)、器官數量處于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
在這種背景下,全社會對于遺體捐獻行為和遺體捐獻者及家屬的尊重和關愛顯得尤為重要。這樣的尊重和關愛需要我們發自內心,需要我們時時處處對遺體捐獻行為和捐獻者及家屬體現出人文關懷。因為這項工作是一個國家公民文明程度和國家衛生狀況的重要標志,它造福全社會,我們所有人都不應該是旁觀者。(大眾網記者 馬俊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