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澤搞江蘇版“西山會”
叫停對周的老家厚橋鎮的拆遷,把西前頭村打造成明星村。
叫停對周的老家厚橋鎮的拆遷,把西前頭村打造成明星村。
黑龍江、湖南、廣西、青海既無發文又無其他舉措,成為死角。
楊曉曉通過微信朋友圈一天賣3件犀牛角、象牙總價81萬。
馮志明被約束帶反綁雙手、戴上黑色頭套后被帶離。
作為媒體記者,“追問”似乎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追問”不應該是對被監督者咄咄逼人、不依不饒的“逼問”甚至是“喝問”,畢竟“追問”的目的是答案和真相,而不是被監督對象的顏面掃地、啞口無言。
一年逾4000億元高速收費去哪兒了?11月30日,某媒體的一句追問又將“高速公路延期收費”這一話題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拋開“錢到底到哪兒”的答案不談,我倒想談談這個追問本身,因為在我看來,這個咄咄逼人的追問本身就是理虧的。
因為對這一熱點事件的追蹤采訪,我認真研究了最早發出追問的那篇報道,卻發現這篇報道本身就帶有感性猜測和誤導性,并不那么嚴謹。作為媒體,這么一個不理性的追問,除了引起群情激奮,實在難以看出對獲得答案和真相、解決一個問題有何裨益。
首先,報道中言之鑿鑿的4000億元這一數據是哪里來的呢?通觀全文,這個被放到報道題目中發起質問的數據,竟然是文中一位未注明名字的“專家”估算出來的,估算的方式也不甚嚴謹—根據節假日免收的通行費金額。且不說這位不具名的“專家”是否權威、推算方法是否科學嚴謹、推算的數字是否準確,這樣一個“估算”出來的數字被放在標題里堂而皇之地發問,顯得既不扎實,也不嚴肅,在后面的報道中,這個首發媒體請“專家”“估算”出來的“4000億元”被各路媒體當做官方數據來引用,有嚴重的誤導傾向。
誤導傾向有多嚴重?
12月3日,《經濟參考報》一篇評論員文章中,不僅把這4000億元當做官方數據來引用,更把這個根據2012年和2013年節假日免費金額“估算”出的數據當成了平均數來使用,一本正經算了一筆“10年4萬億,20年8萬億”的大賬。
另外,文章中所言的“企業日進斗金,微利公用事業變身暴利行業,高福利養人”等也是將上市公司的收入水平與政府還貸公路聘用制員工的概念無序混淆;關于“統貸統還”的問題,光說這個辦法怎么怎么回事,并通俗地理解為“統貸統還”就是無限循環,但卻沒有提到,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明文規定,可以實行統貸統還,交通運輸部還專門分析過,統貸統還較單獨結算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作為媒體記者,“追問”似乎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追問”不應該是對被監督者咄咄逼人、不依不饒的“逼問”甚至是“喝問”,畢竟“追問”的目的是答案和真相,而不是被監督對象的顏面掃地、啞口無言。即使被監督對象“理虧”,也不能夠成為記者追問本身不理性的原因,尤其是涉及利益面比較廣的問題,建立在事實不準基礎上的追問可能真的只能挑動情緒,對獲得答案和真相毫無裨益。(馬俊驥)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