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商家禁中國人入內
這些店員是不是中國人,他們為什么就可以進入?
這些店員是不是中國人,他們為什么就可以進入?
供熱公司并沒有按時給他們小區供熱,不穿厚衣服“扛不住”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流金的歲月難舍的情。
唯剩兩塊紀念碑立在寒風蕭瑟中,鮮有人跡,寥寥無語。
上午10點,明亮的陽光讓人不自覺地瞇起眼,站立在葡萄藤中間,腳下的泥土有些松軟,葡萄藤上的藤條光禿禿的,這個時節并不是這里最美的時候,可是這里卻因為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時提及了兩位德國葡萄酒專家諾博和漢斯向中國農民傳授先進葡萄種植技術并資助貧困學生的事跡而響徹整個華夏大地,這里是漢諾莊園。
上午10點,明亮的陽光讓人不自覺地瞇起眼,站立在葡萄藤中間,腳下的泥土有些松軟,葡萄藤上的藤條光禿禿的,這個時節并不是這里最美的時候,可是這里卻因為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時提及了兩位德國葡萄酒專家諾博和漢斯向中國農民傳授先進葡萄種植技術并資助貧困學生的事跡而響徹整個華夏大地,這里是漢諾莊園。
30日,我馬不停蹄地和同事楊文昌趕赴漢諾莊園,與諾博和漢斯關系最為密切的于庭柏自然成了首選的采訪對象。采訪很順利,于庭柏寥寥數語就講述完了他們整個相處過程,可我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
面對年近70歲的于庭柏,我不好直接表達我這小輩的心思,就在采訪中,于庭柏的眼神不經意間幾次瞥向那把擦拭保護得嶄新的剪刀,剪刀是諾博贈送給于庭柏的,于庭柏一直沒舍得用過。他說得很實際:“這剪刀很貴,我之前用的也就50塊錢,可他這把要好幾百塊,這是唯一一把諾博送給我的剪刀。”于庭柏是個質樸的膠東人,只身和妻子一起來到山亭,從此就在這扎了根,在工作崗位上一直勤勤懇懇地工作著。
我們天南海北地聊著,聊著剪刀、聊著他的工作、聊著他們當時干活時發生的有趣事情,最后聊到他們一起吃飯、一起生活,于庭柏說起諾博和漢斯在他們家吃飯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他們非常希望吃餃子,幾乎每次來的第一天都會到我家吃頓餃子,后來還學著包了起來。”于庭柏說起當時的事情,臉上的褶皺自然地舒展,嘴角微微勾起,眼神有些晶亮。這個時候于庭柏才真正和我談起他心中的諾博和漢斯。
我的采訪持續了三天的時間,多次拜訪走進于庭柏的家里翻找當時三人一起工作、生活的相關相片。于庭柏年近七十,可是記憶卻非常清楚。我們在三大本厚厚的相冊里一張張地找出諾博、漢斯的工作、生活照片,于庭柏戴著眼鏡看一眼照片就能告訴我們當時所發生的事情。
上百張照片,上百個回憶,于庭柏都能清楚地說出時間和事情。我想在于老先生的記憶里,也許不只是他們的故事,還是一種情誼,一種跨過了國界,相識在一片陌土之上建立起來的如葡萄般甘甜的情誼。(記者 張喬陽)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