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行非“治霾”根本 需從源頭控制碳排放
限行并非“治霾”的根本之策,而落實好國家的各項減排政策,實現經濟轉型提升,才能夠從源頭上控制碳排放總量,減少霧霾發生的時間和頻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調整發展方式,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同時,推廣新能源汽車等排放少、污染清的綠色環保產品,并倡導市民采取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撥開霧霾見藍天”。
進入1月份以來,我國華北地區多次迎來霧霾天氣。在一波波來襲霧霾中,濟南也沒能幸免,幾年來城市發展中拔地而起的一棟棟高樓在霧霾中“隱身”,這讓不少網友戲稱濟南在原來在白天也能“伸手不見五指”。
雖然是網友的一句戲言,但從中也能看出,目前公眾對于環境質量的擔憂。一時之間,PM2.5成為了人盡皆知的名詞,不少商家銷售的口罩也賣到了脫銷。民眾對于環境的關切,則需要政府在這方面有更大的作為。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之前濟南市也曾提出要建設“美麗泉城”。何謂“美麗泉城”,反正網友口中的“伸手不見五指”肯定是不美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這才是民眾所期望的“美麗泉城”。
誠然,幾年來,濟南市在治理污染方面下了大工夫。高污染企業陸續被關停或遷出市區,對市內污染嚴重的河道進行了治理。面對此次霧霾天氣,濟南市政府及時出臺了機動車限行措施,并要求機關單位公務用車帶頭限行,這些都對減輕霧霾對市民生活所帶來的印象,改善濟南市的環境質量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應當看到,限行并非“治霾”的根本之策,而落實好國家的各項減排政策,實現經濟轉型提升,才能夠從源頭上控制碳排放總量,減少霧霾發生的時間和頻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調整發展方式,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同時,推廣新能源汽車等排放少、污染清的綠色環保產品,并倡導市民采取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撥開霧霾見藍天”。(赫洋)【第182期:“霧染”濟南急發“限行治霾令”】
責任編輯:劉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