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之前應先自問
并不是為了給責任部門找“借口”,只是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認為“問責”應該先問自己的“責”,片面的信息即使是真實的,也很可能造成整個報道的失實。當我們忙著追問責任部門時,不妨先考問一下自己。
斷裂的居民樓“柱子”用膠帶固定,給濟南市歷山東路2號的這棟居民樓換來了“膠帶樓”的標簽。
這座已有33年歷史的老樓因為年久失修,樓外裝飾性的水泥窗欞開裂,有墜落傷人的安全隱患,居民多次反映,結果因為產權等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十一”假期,此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經過濟南市和歷下區房管部門、街道辦、產權單位和居民的協商,終于得到了維修,水泥窗欞被拆除,換上了金屬防盜網。
作為記者,在采訪跟進這一事件的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媒體最初報道此事時的草率、片面和“標簽化”。長久以來,很多“奇葩”的建筑質量問題不斷地通過媒體被曝出,這些問題刺激著人們的神經,似乎很多“豆腐渣”工程的荒誕程度也在不斷地刷新著人們的下限,所以當這座“膠帶樓”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時候,很多人不假考慮地就信以為真,開始了口誅筆伐,有的外地媒體在評論此事時甚至一本正經地拿“建筑質量”說事。
在我最初看到的報道中,沒有提到這座樓所謂開裂的“柱子”其實并不是承重柱,也沒有采訪相關的負責人理性客觀地對這樣處理安全隱患是否得當來進行分析,簡單一句“居民樓柱子開裂,用膠帶固定”,看似陳述事實,其實已經把嚴重程度擴大了不止百倍。
在我的采訪中,也有樓上的居民注意到了這一現象,曾特意向我強調“這座樓的建筑質量沒問題,開裂的位置是因為年歲太久了”。在我看到的最初報道中,有的媒體到現場拍了照片,也采訪了居民,但是這些信息在事件發酵初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卻沒有被媒體反映出來,取而代之的是網上一張張聚焦于片面的照片和只言片語的配文,“并非承重柱開裂”和“并非建筑質量問題”這兩個關鍵信息被忽略掉了。一句“柱子開裂用膠帶固定”看似沒有什么錯誤,其實已經導致問題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位街道辦的工作人員曾跟我說,厚厚裹上的啤酒繩和固定的膠帶,不得不承認確實脆弱,但是在現實條件下,卻是最有效的解決手段。這種處理方式只是短期內的權宜之計,而且,也是手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所能采取的幾乎是最有效合理的處理方式了,但是這一信息同樣被很多媒體忽略掉了。
當然,并不是為了給責任部門找“借口”,只是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認為“問責”應該先問自己的“責”,片面的信息即使是真實的,也很可能造成整個報道的失實。當我們忙著追問責任部門時,不妨先考問一下自己。大眾網記者 馬俊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