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3月29日訊(記者 王宗陽)“從去年開始就旱,水庫都見底了,你看水都退出去多遠了。從這兒種菜沒事,就是到了雨季,也淹不了啦。”濟南仲宮鎮村民李福春(化名),最近在臥虎山水庫保護區內東側,又開墾出一塊菜地。他放下鋤頭,抬頭瞅瞅不遠處因水庫水面退去而形成的小水洼,說近兩年太旱了,去年開地種下的玉米收成不好,今年還想換點耐旱的莊稼種。
臥虎山水庫素有濟南“大水缸”之稱,在“水缸底”種菜,聽著不可思議,卻是如今濟南大旱的真實寫照。大眾網記者調查得知,濟南已經遭遇“三季連旱”,不僅“水缸底”能種菜,就連濟南七十二名泉已有十七個停噴,另外,還有許多耕地作物被旱死。但是目前能夠應急的手段不多,想“解渴”只能等一場大雨。
村民開的菜地不遠處,曾是水庫“一片汪洋”,如今只剩一片蕭條的黃土色。(記者 王宗陽 攝)
臥虎山水庫“瘦身”,水面退去形成了許多小水洼。(記者 王宗陽 攝)
臥虎山水庫面積銳減,水面幾乎退到西面的群山中。(記者 王宗陽 攝)
眼看水庫見底,水面退出去很遠,附近村民索性開墾種菜。(記者 王宗陽 攝)
臥虎山水庫見底,村民在水庫里墾地種菜
“你快看看吧!水庫的水見底了,附近村民都種上菜了……”近日,有市民向大眾網記者反映, 由于大旱導致濟南臥虎山水庫“縮水”,水面向西退去了很遠。附近居民就在庫底墾地種菜,成為一景。
事情真如這位市民所說?3月26日上午,大眾網記者驅車沿103省道前往臥虎山水庫探訪。以往行駛至仲宮大橋附近,老遠就能看見臥虎山水庫的一片“汪洋”,可如今遠遠望去,是一片蕭條的土黃色,中間點綴著零星野草。在大橋上大眾網記者停下車,向庫底望去,看到了幾處開墾的地塊,還沒種東西。
沿著水庫邊的一條小土路,大眾網記者走到庫底。此時,仲宮鎮當地的村民李福春正在翻地,忙得不亦樂乎。“大叔,這里離水庫這么近,以后要是下大雨,不怕淹了嗎?”“不怕,從去年就開始大旱,你看水面退出去好遠了。我們從去年就開始種了,去年因為旱種的玉米收成不好,今年要種點抗旱的莊稼。”
沿著李福春的視線,大眾網記者向西側的水庫看去,如今水面幾乎已退到了山里。另一位附近的村民說,這樣的大旱,就是離著水庫再近一點種菜,問題也不大。由于天越來越熱了,水蒸發快,水庫“縮水”的速度很快,剩下一個個的大水洼孤零零的在那里,很快又將蒸發變成旱地。
濟南遇“三季連旱”,土地沒法種,七十二名泉已有十七泉停噴
“嗨,別說在水庫邊上種菜了,我們村里30米的深井,都打不上水來了……”看大眾網記者對大旱關注,一位附近村里的王姓村民擔憂地說,水庫沒水了只是大旱的冰山一角,現在附近村里的耕地種不上,這樣下去怎么得了?
大眾網記者從濟南市歷城區了解到,不僅是仲宮鎮存在這個問題。從去年秋天到現在,濟南遭遇三季連旱,歷城區受影響很大,遙墻街道的一些村村北就能是黃河,卻一直無水可用。有的村地里的小麥旱死,減產已成定局。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遙墻街道的蔡家村目前就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全村作物被旱死已達到了200多畝,而全村一共只有800畝耕地,占了四分之一。在濟南黃河沿岸,歷來是傳統的黃河大米種植區,然而近年來種地不掙錢,年輕人不會種地,沒人愿意種地,連續的干旱進一步加重了這一趨勢。
更讓市民關注的是,受大旱影響,濟南群泉噴涌狀況每況愈下。截至目前,七十二名泉中已有十七個停噴。濟南各名泉中,最先出現停噴跡象的是百脈泉泉群。早在去年8月下旬,百脈泉公園內的篩子泉、龍泉、龍灣泉、漱玉泉就已經停噴,當時的百脈泉泉池幾乎見底。水利部門專家分析,如果旱情得不到下雨緩解,趵突泉和黑虎泉恐怕也難躲過停噴危機。
今年降雨量比去年還少兩成多,臥虎山水庫難達回灌量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今年旱情形勢如此嚴峻呢?3月27日,大眾網記者從山東省水利與氣象部門獲得的數據,2014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為516.8毫米,較常年偏少19.4%;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261.9毫米,較常年偏少34.6%,為2003年以來同期最少值。其中濟南全市平均降水量433毫米,較常年少189.6毫米,偏少30.5%,夏季降水和全年降水均為2003年以來最少。不僅是2014年降水少,今年濟南降水量累計平均值也只有16.3毫米,比常年同期的21毫米少了4.7毫米,偏少22.3%。今年3月份以來,濟南的降水量只有0.9毫米,飽受大旱之苦也在情理之中。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3月27日,趵突泉水位從27.52米下降到27.49米,已連續四日位于紅色警戒線之下。黑虎泉水位從27.46米下降到27.42米。根據濟南市保持泉水噴涌應急預案,此時理應啟動Ⅰ級保泉應急預案,并向社會公布,采取相應的減少地下水開采、節水、回灌等措施。但是截至目前,濟南市名泉保護部門并沒有向社會發布啟動Ⅰ級保泉應急預案。
對此,濟南市一位水利專家解釋,目前僅臥虎山水庫的儲水量已經無法滿足Ⅰ級保泉應急預案的每日回灌40萬立方米的要求。除此之外,濟南目前只有東郊、東源、東泉、長孝等四處水源地還在使用,其他都已經陸續關停,除了長孝水源地,其他位于東城的水源地每天共抽4萬方地下水供應濟南東部城區,通過這些措施,濟南市目前的水源置換達到了Ⅰ級保泉應急預案的要求。
緩解干旱調黃河水難度太大,下場大雨最有效
日前有報道稱,面對近期的泉水告急,有人建議濟南進一步核減公共水源地和自備井的地下水開采,但濟南市供水行業有關人士對此很“無奈”:濟南東郊、東源、東泉這三個水源地都位于東部城區,很多自備井也位于東部城區,東城恰恰是濟南市水源最緊張的地區。由于狼貓山水庫維修暫停供水,東城每天的供水缺口在12萬方左右。濟南供水單位通過西水東輸的方式八級加壓,將黃河水輸送過來,保證居民的用水,但是,長期這樣供水壓力很大。隨著氣溫升高,東城用水量增大,再限采地下水可能導致供水壓力進一步增大,再次出現去年有過的“東城斷水”尷尬。
大眾網記者從濟南市水利局了解到,如今濟南市每年面臨著6億立方米的用水缺口,都要靠黃河水和長江水來補。現實問題是,黃河位于濟南城區的西部和北部,需要保泉回灌的補源區域位于南部山區的玉符河地帶,調黃河水的難度很大,經濟成本過高。
近年來,濟南市正在實施滲漏帶保護、南部山區生態綠化保護、水源聯通等長遠的保泉措施。同時,濟南還計劃建設成為“海綿城市”,解決城市洪澇災害、泉水利用不足、雨污水混流三大問題,實現雨水資源化、泉水資源化、污水資源化。但從短期應急來說,這些手段難以很快奏效,想要快速緩解旱情,只能等著下大雨,尤其是南部山區的大面積降雨,可迅速讓玉符河地帶“解渴”,達到回灌保泉的效果。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