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五年:扭轉“以藥補醫” 解決看病“難貴”
2007年至2012年,是山東省衛生事業全面發展的五年,是衛生工作成績顯著的五年。五年來,山東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價下降42.66%;開展“先診療后付費”診療模式,使百姓得到實惠;完善新農合,99.90%的農村居民享受到了基本醫療保障服務;公立醫院改革也開始啟動……
編者按:
區域發展、結構調整,城鄉統籌一體化……在本屆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山東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民生得到大力改善,社會和諧安康有序。為回顧這五年來山東各項事業走過的歷程,發生的變化,帶給老百姓各項實惠,大眾網《獨立調查》欄目推出十八大特別策劃——回眸山東這五年,全景展示五年來山東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成就、百姓生活的新感受。
“回眸山東這五年”系列調查(1)——醫療篇
醫改五年:扭轉“以藥補醫” 解決看病“難貴”
大眾網記者 趙新婷
2007年至2012年,是山東省衛生事業全面發展的五年,是衛生工作成績顯著的五年。五年來,山東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價下降42.66%;開展“先診療后付費”診療模式,使百姓得到實惠;完善新農合,99.90%的農村居民享受到了基本醫療保障服務;公立醫院改革也開始啟動……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關鍵詞:基本藥物制度
“零差率”不賺錢 基層藥價下降42.66%
“我因為心臟病在這里住了20多天院,要是放以前,這就得花將近兩萬,可是現在總共才花了7700塊錢,聽醫院護士說是因為實行了基本藥物制度。”在淄博市桓臺縣馬橋鎮中心衛生院內科病房住院的何大爺告訴記者,能少花一半的錢,真是減輕了自己的用藥負擔。
像何大爺這樣,少花錢就能看大病,已經成為農民朋友的福音。自2010年3月1日起,山東省140個縣(市、區)分3批啟動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2011年6月30日,第三批25個縣(市、區)啟動實施,實現了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提前半年完成了國家目標要求。“以藥補醫”機制被徹底扭轉,衛生院由經營性軌道轉到公益性軌道。與此同時,部分縣市擴大“零差率”范圍,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銷售的藥品都實行“零差率”,不賺老百姓一分錢,藥價大幅下降的同時徹底斬斷“以藥補醫”鏈條。
記者了解到,山東結合實際,組織專家遴選216種增補藥物,其中西藥144種、中成藥72種。在基本藥物制度實施過程中,山東省成立衛生系統基本藥物制度專家評估委員會,充分發揮各領域專家的智囊作用,初步建立全方位的監測評價體系,合理確定監測指標體系,設置監測點125個。據監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和省增補藥物,平均配備國家基本藥物238種、省增補藥物156種。
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藥物實現全覆蓋的同時,山東省還推動基本藥物制度向村衛生室和非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延伸。截至今年1月底,山東全省33572個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12個縣(市、區)的100個非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實施范圍。
對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山東省也明確了基本藥物配備使用品種及銷售額比例,要求其合理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并建立工作聯絡員制度,加強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優先合理使用的培訓和監管,確保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優先、合理使用基本藥物。截至2011年底,全省二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中醫院基本藥物配備的品種比例分別達到77.24%、47.25%和73.35%,銷售金額比例分別達到32.54%、36.91%和36.88%;三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中醫院基本藥物配備的品種比例分別達到74.14%、39.13%和66.91%,銷售金額比例分別達到18.61%、17.10%和22.83%。
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李仲軍認為,我省陸續在全省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通過全省統一招標采購,實行零差率,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價大幅下降。據統計,2011年比2008年次均費用下降了15.02%,降幅為42.66%。
僅有藥品便宜還不夠,只有技術提高了,老百姓才能真正愿意在基層看病。近年來,我省通過落實中央投資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省規劃村衛生室建設項目等,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從2009年起,實施了為期三年的以衛生人才支持和技術幫扶為主要內容的“衛生強基工程”,強化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并逐步引導基層醫療機構轉變服務模式,從以診療服務為主向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轉變,改變坐堂行醫的傳統服務模式,更多地開展主動服務、上門服務和巡回醫療。
關鍵詞:先診療后付費
新模式降門檻 2000多家醫療機構惠民
“俺前段時間高血壓復發,但家里不寬裕,心思先拿點藥吃,等過一陣把莊稼收收賣了錢再住院的,結果醫生給我說現在可以先看病最后交錢,我都高興的不知道說什么了。”在兗州市中醫院辦理出院手續的孫大娘給記者說。
今年6月起,山東在全省縣及縣以下醫療機構全面推行“先診療后付費”診療模式。山東省衛生廳廳長劉奇認為,這種新型診療服務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就醫理念和就醫模式,取消了長期以來的住院押金制度,徹底改變了“先交錢、后治病”的舊服務模式,真正做到了“有錢沒錢,看病第一”。
以前到醫院里看病,特別是住院的時候,通常都要求先交納一筆押金,等出院的時候再根據實際發生的醫療費用來結帳。而推行“先診療后收費”的制度是不是就不需要再這樣了呢?“凡是參保、參合患者,可以將醫保證、新農合證等交由醫院保管,不用交押金直接住院,到出院時再繳納個人應付的部分即可。”濟寧市衛生局局長焦華介紹說。
據記者了解,“先診療后付費”最早源自濟寧市兗州市中醫院,該醫院從2010年12月份起,就不再要求向有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的患者及危重病人等收取醫療押金,只需出院時繳納自付部分費用就可以了。對于一些確實困難、一時難以交醫療費用的居民,還可以和醫院簽訂還款協議,一至兩年內還清即可。2011年,濟寧在全市推廣這一制度。
“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服務模式,使百姓得實惠,使醫療機構得發展。”在今年2月份舉行的全省衛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濟寧市衛生局局長焦華就濟寧市實施的“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模式進行了典型發言,他介紹說,該模式已惠及18萬余名患者,目前沒出現一例惡意逃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焦華說,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推開“先診療后付費”后,月均新農合出院患者達57081人次,其中縣級醫療機構上漲15.33%,鄉鎮醫療機構上漲17.11%。“由此可見,‘先診療后付費’不僅沒有讓醫院遭受損失,反而出現了就診人數和業務收入的雙增加。”而且醫護人員無需反復催交住院費,可以把精力用在醫療和護理上,有利于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使醫患關系更加和諧。
2012年3月,省衛生廳在認真調研總結濟寧等市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要求自6月1日起,在全省縣及縣以下醫療機構全面推行“先診療后付費”診療模式。截至8月31日,全省共有2240家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先診療后付費服務模式,其中三級醫院3家,二級醫院369家,133.28萬名患者受益。醫院增強了公益性,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選擇基層醫院就診,減少了縣級以上醫院的就診壓力;對患者來講,降低了就醫門檻,使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實現了醫患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