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禮十八大特別策劃--"回眸山東這五年"之民政篇
黨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山東省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了新的變化。239.3萬農村困難群眾享受到了農村低保;全省擁有養老床位35.2萬張;1.5萬名孤兒生活得到保障;2011年全省城鄉醫療救助支出達5.9億元;5年累計幫扶“小散遠”部隊2500多個;79個縣(市、區)免除困難群眾基本喪葬費用。
“回眸山東這五年”系列調查(3)民政篇
民政五年:200萬農村群眾享低保 城鄉醫療救助年投6億
大眾網記者 赫洋 通訊員 李峰
黨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山東省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了新的變化。239.3萬農村困難群眾享受到了農村低保;全省擁有養老床位35.2萬張;1.5萬名孤兒生活得到保障;2011年全省城鄉醫療救助支出達5.9億元;5年累計幫扶“小散遠”部隊2500多個;79個縣(市、區)免除困難群眾基本喪葬費用。
關鍵詞:社會救助
農村低保保障對象達239.3萬人 2011年支出醫療救助金5.9億
在今年的濟南“兩會”上,濟南市民政局局長張蘇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低保是民政部門最基本的“兜底”救助,“十一五”期間,濟南市低保標準5年內6次提高,而今后,低保標準還將根據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增長繼續提高。
5年來,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所來帶的實惠。目前,農村低保制度在山東省已經全面建立,省政府連年提高農村低保最低標準,到2011年,山東省財政對各地的農村低保補助資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2元、40元、58元。2011年底,山東省農村低保對象達到239.3萬人,人均月補助水平達到99元,較2006年底增長了230%。
在建立完善農村低保制度的同時,山東省城市低保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山東省初步建立了低保標準與居民家庭收入、消費支出掛鉤的自然增長機制。與2006年底相比,2011年山東省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318元,增長76.7%;人均月補助水平達到223元,增長165.5%。2011年底,全省城市低保對象達到60.6萬人。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為了不少城鄉居民生活困難的主要因素。針對城鄉困難居民所反映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實際情況,山東省已經初步形成了資助參保參合、大病救助、門診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為主要內容的醫療救助模式。在資助城鄉低保對象、五保對象和其他困難群眾加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基礎上,以大病救助為主,對患有常見病、慢性病、需要長期藥物維持治療以及急診、急救的醫療救助對象給予門診救助,對因患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特困家庭給予臨時救助,救助對象逐步向低收入困難群眾延伸。2006年,山東省享受醫療救助的群眾共83.6萬人次,2011年達到235.6萬人次。其中大病救助人數由2006年底的11.44萬人增長到2011年底的19.8萬人。山東省城鄉醫療救助年度支出由2007年的1.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5.9億元。
今年8月,眼瞅著大學開學的日子就要到了,可家住歷城區山大路街道的居民徐芝紅還在為兒子的學費發愁。徐芝紅獨自撫養著正在上大學的兒子,因為身體多病,她家中的收入不高。她向歷城區陽光民生救助中心求助后,救助中心解決了她兒子4800多元的上學費用。
如今的山東,有越來越多像徐芝紅兒子這樣的困難學生,在民政部門的資助下,能夠如愿走進校門。2009年,山東省民政廳和財政廳出臺辦法,決定在山東省建立城鄉低保家庭本科新生入學救助制度,每人救助金額不低于4000元,其中省級負擔2000元,全部從省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列支。2009年到2011年,省級共下撥福彩公益金3260.4萬元,對16302名城鄉低保家庭本科新生進行了入學救助。
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逐年增多,農村的“空巢老人”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為解決這些老人的養老問題,山東省建立的農村敬老院總數達到1626處,集中供養床位達到23.68萬張,農村五保供養設施條件得到根本改善,敬老院冬季取暖問題基本解決。據統計,山東省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從2007年以來一直穩定在70%以上,2011年,山東省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平均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3383元和2152元。
每天早上,濟南市救助管理站的3位專職社工魏春玲、莊麗華、周炳焱都會準備好面包、方便面和礦泉水等物品,乘車在濟南市的大街小巷來回穿梭,向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救助。自2009年起,山東省18處市級救助站便與民政、公安、城管等多部門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救助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民政部門區別不同對象,實施分區居住、分類救助,5年間,山東省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3.6萬人次,其中跨省接送3.7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