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政府的歸政府 市場的歸市場
說實話,這次走訪藥店讓我頗感驚喜。在濟南這樣一座省會城市的連鎖藥店中,竟然仍然可以找到0.8元一板的大青葉片、1.8元一盒的維C銀翹片等傳統低價藥。
說實話,這次走訪藥店讓我頗感驚喜。在濟南這樣一座省會城市的連鎖藥店中,竟然仍然可以找到0.8元一板的大青葉片、1.8元一盒的維C銀翹片等傳統低價藥。
在一年多前,我在省內另一座城市也曾進行過這樣的走訪,當時的情況是,這些傳統的低價藥大多換了包裝或者改了名字,價格也跟著翻了幾番。我記得當時走訪中見過的維C銀翹片最貴的近20元一盒,最便宜的也在5元以上。店員的說法是藥物配方有變化,但是具體啥變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記得小時候,藥品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感冒通和大青葉片。這些藥是如此地便宜,以至于我上小學時衛生室配備的都是這兩種感冒藥,有同學感冒了跑去衛生室,里面的校醫阿姨會大方地給包上一小紙包。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康泰克、白加黑這樣的藥品廣告鋪天蓋地地出現在電視中,感冒通和大青葉片似乎從生活中漸漸消失,對藥品以“一毛錢XX粒”計價的方式似乎變得遙遠而陌生,“抓藥貴”成為每個人掛在嘴邊的話。
一方面是“看病貴”、“抓藥貴”的切身感受,一方面是藥企“暴利”的種種傳言,每一次關于藥品價格政策的調整都牽動著社會公眾敏感的神經,此次山東省物價局的政策調整也不例外。
244種藥品取消政府規定的最高零售價格的消息一發布,微博上就有眾多網友對此展開討論,其中大部分都是擔憂、抱怨、指責甚至謾罵。
不僅僅是藥品,在以往政府進行的諸多宏觀調控中,很多人都認為,政策上取消了最低限價幾乎就等于給了企業漲價權,似乎價格飛漲的現實近在眼前,完全忽略了市場規律這雙“看不見的手”的強大作用。
不管是藥品市場還是其他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市場領域,減輕老百姓負擔、讓大家享受實惠的前提是:市場各主體能在一起“快樂地玩耍”。如果真以網上很多人所想,政府一味限價,那么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隨著成本的提高,企業連生產成本都保證不了,自然就不會“陪玩”,那么就會撤出市場,所謂的“實惠政策”只能停留在紙面上,無法兌現。
因此,244種藥品取消政府規定的最高零售價格,有所為,有所不為,絕不會像網上很多人評論的那樣“后果可怕”。
可喜的是,正如我在本文開頭提到的一樣,目前來看,在濟南的連鎖藥店中,傳統低價藥仍然可以買到,通過這樣的政策調整,它們也一定會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