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打車神器”究竟給我們帶來什么?
威海市民陳先生第一次知道“嘀嘀”和“快的”是在今年2月中旬的一次同學聚會上。當時,為了避免酒駕,四五個同學都沒有開車,而是分別使用“嘀嘀”或者“快的”打車來的。這讓他覺得,自己好像out了。
大眾網威海3月1日訊 (記者 張利然 見習記者 張翊) 威海市民陳先生第一次知道“嘀嘀”和“快的”是在今年2月中旬的一次同學聚會上。當時,為了避免酒駕,四五個同學都沒有開車,而是分別使用“嘀嘀”或者“快的”打車來的。這讓他覺得,自己好像out了。
當天,陳先生就安裝了“嘀嘀”和“快的”,并在此后的半個多月時間里,體驗了這倆“打車神器”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方便和“占了便宜”的竊喜,與司機“合伙騙這倆冤大頭”的錢時的糾結,出租司機越來越“挑剔”的不快,遠程打車很難打到的不便,“神器”不“神”時的焦慮……3月1日,當陳先生通過大眾網得知威海千余名的哥因涉嫌“騙單”被“嘀嘀”封號的消息時,并沒有感到意外。他說:“(司機和乘客)這么干,是該整治一下子。”
最近一個月來,威海的許多市民和陳先生一樣,感受著“打車神器”給生活帶來的改變。這改變究竟是什么?似乎很難用“好”與“壞”來形容。
來,我們一起賺這倆冤大頭的錢
自從有了“打車神器”,陳先生打車的次數明顯多了。以往從威海文化中路新聞大廈到古寨東路大潤發,坐12路公交車一站的距離,步行也只需要15分鐘左右,現在他選擇打車。“我不用走路,司機也愿意拉短途賺錢,何樂而不為?”陳先生說。
近期,網上流傳一個段子:“用了嘀嘀叫車,上車后司機問:你裝快的了沒有?我說有。司機說,你用這個再下一個假單我來接,我倆一起賺這兩個冤大頭(騰訊和阿里)的錢。”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不是所有司機都知道這個段子,但如何作弊還都有自己的“道道”。2月27日,記者因有急事外出,出門恰好遇到一輛出租車,便直接上去了。在車上,記者問司機可有什么辦法能省去這筆打車錢,該司機笑著說:“很簡單,你下一個單,就說你要從市區到煙臺或者初村,就不會有人搶,我就搶了。但你先不要付款,等一段時間再付就可以了。”
據了解,由于出租車司機接“嘀嘀”和“快的”滿10單均有額外補貼,因此,司機除了拼命接單外,如果實在接不滿,也會想辦法來作弊,除上述作弊法外,還有更直接的,比如打完車后馬上說有人接單了。
花多少賺多少?司機乘客各有各的算計
威海市民于女士家住經區,但她上班的地點在高區,平時乘坐公交車需要約40分鐘的時間。現在,她選擇“打車神器”,全程分為三段打車,過了起步價就下車。“如果打車順利,不但速度快,而且省錢。”于女士說。
乘客算計著如何省錢,出租車司機則算計著如何多賺錢。記者和多位出租車司機交談發現,對于用“嘀嘀”“快的”叫車的乘客,他們不一定都會根據自己離誰近去選擇,很多時候,他們選擇的標準是“起步價”,也就是說,乘客要走的距離是正常打表起步價(7元),這樣,騰訊或阿里補貼12元,他們就可以賺5元,如果趕上機會好,還會遇到補貼15元或20元的情況。
在這種算計之下,出租司機更喜歡拉短途客。
2月26日,記者用“嘀嘀”打車從山東大學(威海)東門到文化中路新聞大廈。一路上,司機的手機響個不停。剛剛走到利群廣場附近,記者聽到有人叫車從昌鴻生活小區到海港大廈,便表示:“我不介意你搶單再拉一個人。”司機搖搖頭:“不搶了。從昌鴻打車到海港,怎么著也得十多塊錢,嘀嘀補也就是補12元,不合算。”
搶單也要挑肥揀瘦,還得忙著賺騰訊和阿里給的額外獎,出租車拒載就成為再平常不過的景象。
2月18日下午,市民周先生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回家,本來想用“嘀嘀”打輛車,可手機沒有電了,于是,他抱著孩子在路口揮手打車,雖然空車接二連三過去,卻沒有一輛車停下來。沒辦法,他只好抱著孩子,走了20多分鐘才回到家。
2月20日,曹先生從臨港區準備打車回威海市區,等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有等到一輛出租車。“以往出租車還跑遠道,在城鄉接合部打車也能打到,現在好像不太可能了。”
路遠打車沒人拉,不會使用“打車神器”的老年人和兒童出行也因為“打車神器”更加不便。在微博上,有威海網友曬出自己用“嘀嘀”打車時遇到一位老人在路邊招手,主動讓司機停車拉著老人,贏得一片“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