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一直沒有看護者,誠信團隊由一人變成五人
“小店”并沒有門面,是一個5層的柜子,整齊碼放著各種學習、生活用品,如橡皮、鉛筆、筆筒、筆記本等,學生們可以根據所需挑選,然后根據所標價格把錢放到一個盒子里,平時沒有看護人,桌子上默默無聞的這個錢箱是唯一在場的“經營者”,旁邊有一個小店的簡介、倡議書、聯系電話和前一天的“理應收入”與“實際收入”。 “現在不叫誠信小店了,改稱誠信驛站了!”譚成志對記者說,去年4月11日,孫鳳慧的“誠信小店”正式開張,去年6月中旬,他成為孫鳳慧的合伙人,小店的名字也換了,為同學們提供服務的意味更濃了。今年,大二學生趙曼、李書朋、李志欣也通過電話聯系到譚成志,加入了這個“誠信團隊”。 孫鳳慧對記者說,開業一年半以來,小店已經由最初的一張小桌擴為三張、后來又變成了五層的柜子,商品也在原來的單一文具種類基礎上,增加了小掛件、鼠標墊、扇子、太陽傘并達到數十種物品,物品上除了有價格標簽之外,還有小孫他們精心設計的“解說詞”。同時,有些商品還是幫著創業班的同學、自己的舍友代賣的。... ...
大家沒有分過一次錢,掙的錢卻已捐出了八成
“誠信驛站成立一年半,做了5次感恩回饋活動,3次參與學校組織的募捐活動,協助汽車系舉辦‘關愛二十六中農民工子女’義捐義賣活動,多次參加贊助交院社團活動,加之今天的“誠信驛站助學金”項目,誠信驛站公益捐助資金2000多元,已經占了開業以來全部盈利的80%!”
誠信小店掙錢不容易,自開業至今大家沒有分過一次錢,那么“誠信團隊”在這個過程中圖的什么?譚成志告訴記者,對于加入“誠信驛站”的每個人,都會被問同一個問題:“加入誠信驛站你想得到什么?”每個想加入的人答案也是幾乎相同的——“我就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什么也不圖。”事實上“誠信驛站”的伙伴們沒有得到一分錢的工資,哪怕是電話費都是自己出。“但我們卻得到比金錢更有意義的東西,那就是因為誠信帶來的友誼和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認可。”
“一出宿舍樓就能買到東西,很方便啊,也比超市里的便宜!”正在挑選本子的該校汽車專業的大四學生小馬說,他在這里購物已經有十幾次了,對物品的質量挺滿意的。... ...
開業已經一年半,從未發現同學賴賬或偷盜
他們每天晚上都把當天的理應收入和實際收入清點一下,然后公布在次日的宣傳牌上,以此來鼓勵大家誠信買賣。其間,有三件“賬實不符”的事情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4月21日,小孫意外地發現實際收入多了5元錢,而這也讓她十分感動。因為她知道,這是校園里的同學在默默地支持她、鼓勵她,而學校同學們的誠信度也經住了小店的考驗。
第二個事情是開業快一個月時,她發現實際收入少了2.5元,原以為是有同學不誠信所為,后來了解到兩個筆記本被風吹走了,“差點冤枉了同學們!”
還有一件事情是近期發生的:昨天的應得收入為82.5元,可實際收入卻為85元。小孫說,這是前一天沒帶夠錢的同學補上的,之后也出現過了這樣的情況。雖然個別情況下實際收入與理想收入有點細微差別,但是“誠信團隊”從不擔心,因為過幾天這些差額會自動補上。... ...
小店以誠信換得誠信,近八千大學生經住考驗
小店目的不全在盈利,我會一直開下去的,即使有一天畢業了,我也會離校不離店的!”目前已經是大四學生孫鳳慧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作為大三生的譚成志現在也反復說著這句話。同樣,作為大二生的趙曼、李書朋、李志欣也在大一生里尋找合適的“接班人”。
“最怕刮風下雨的天氣了!這對貨品的損耗很大!”當然,誠信驛站也面臨著一些困難,當前的一個大困難就是有一個遮風避雨的蓬蓋物品就好了,因為無人值守,一旦下雨刮風,這個小店就顯得不堪重擊了。
“店主這么相信我們,我們當然應該自覺了,這是一種起碼的做人態度!”該校大三男生小杜在小店一邊挑東西一邊說,他經常來買點簽字筆、筆芯等物品,已經很自然地放好錢然后把物品拿走,其他同學們肯定也這么做。在采訪中,該校交通系的小趙同學則說,誠信小店創意大膽新穎,是一個考量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平臺。而山東交通學院不少教師對誠信小店表示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