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城市內澇③:防洪體系破壞 龍脊河變龍須溝
“工業南路一下雨就澇,其根源在于龍脊河的泄洪功能遭到破壞。”7月31日,記者跟隨濟南市防汛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來到龍脊河,龍脊河是濟南東部城區的主要泄洪除澇河道,由于該河道被侵占、棚蓋,河道斷面嚴重不足,每逢下雨,工業南路煉油廠路段、飛躍大道西段、殷陳鐵路立交橋、濟鋼鐵路橋等多處積水嚴重。濟南防汛指揮部的有關負責人表示,龍脊河泄洪能力下降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工業南路、解放東路等路段每逢下雨積水嚴重。
編者按:據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全國351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研,2008年至2010年,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積水深度超過50厘米的占74.6%,積水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城市占78.9%。濟南城區也存在低洼區域內澇問題,1987年“8.26”和2007年“7.18”的暴雨洪澇災害讓我們記憶猶新。深刻剖析城市內澇成因,探索城市內澇的防治措施,對濟南目前乃至今后很長一個階段的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把脈”城市內澇系列報道(3)
防洪體系遭破壞,龍脊河變“龍須溝”
防洪體系遭破壞龍脊河變“龍須溝”。
大眾網濟南8月1日訊(記者 王磊)“工業南路一下雨就澇,其根源在于龍脊河的泄洪功能遭到破壞。”7月31日,記者跟隨濟南市防汛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來到龍脊河,龍脊河是濟南東部城區的主要泄洪除澇河道,由于該河道被侵占、棚蓋,河道斷面嚴重不足,每逢下雨,工業南路煉油廠路段、飛躍大道西段、殷陳鐵路立交橋、濟鋼鐵路橋等多處積水嚴重。
31日上午,記者在濟南高新區龍脊河膠濟鐵路段看到,該處河道基本消失,橫跨鐵路橋的20米寬3米多高的泄洪箱涵變成了三根直徑為60厘米的排水管道,很難滿足東部城區的泄洪需求。
濟南防汛指揮部的有關負責人表示,龍脊河泄洪能力下降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工業南路、解放東路等路段每逢下雨積水嚴重。今年5月8日、7月2日、7月15日,工業南路和解放東路個別路段都出現不同程度積水,尤其是7月15日的降雨,造成工業南路煉油廠路段積水最深處達40cm,機動車輛被困其中,交通一度中斷。
記者了解到,同樣受龍脊河排水不暢影響,在降雨量較大的時候,殷陳鐵路橋下的積水要用4臺大型水泵花費18小時才能抽完。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有關負責人說,要解決工業南路、解放東路個別路段積水難題,首先要打通并拓寬龍脊河河道,使其穿越膠濟鐵路、濟青高速,最后將降水排到小清河。
據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龍脊河是濟南東部城區主要的泄洪河道,分為龍脊河主溝和龍脊河支溝。其中龍脊河主溝南起山東建筑大學,向北穿越世紀大道、濟南煉油廠、工業南路、王舍人村、工業北路等路段后接入小清河,全長約12公里;龍脊河支溝位于主溝東側,在王舍人村匯入龍脊河主溝,長度約3公里。由于年久失修以及被侵占和棚蓋等原因,目前龍脊河下游河道只剩下3到5米寬,河道斷面嚴重不足,尤其是膠濟鐵路至工業南路段原有河道基本消失。
記者還了解到,在濟南防洪體系中,遭到破壞的不僅是泄洪溝,隨著房地產開發,魯能領秀城小區等南部強滲漏帶被大量硬化,不僅減少了雨水下滲對濟南地下泉水的補給,還增加了地面雨水匯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