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城市內澇②:地面過度硬化致雨水"入地無門"
今年入汛以來,受局部高強度降雨影響,我國武漢、北京等多座城市變身水城,在網上引起熱議。網民戲稱帶你去“看海”的背后是公眾對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拷問。“農田林地大約能下滲一半甚至更多的雨水,而且能有效減緩水流速度。”濟南市政公用局負責城市防汛的副局長羅衛東認為,城市化快速發展給防汛帶來的最大壓力,在于雨水“入地(下滲)無門”,地面過度硬化導致雨水下滲量急劇減少,增加了洪澇災害幾率。
編者按:據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全國351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研,2008年至2010年,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積水深度超過50厘米的占74.6%,積水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城市占78.9%。濟南城區也存在低洼區域內澇問題,1987年“8.26”和2007年“7.18”的暴雨洪澇災害讓我們記憶猶新。深刻剖析城市內澇成因,探索城市內澇的防治措施,對濟南目前乃至今后很長一個階段的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把脈”城市內澇系列報道(2)
地面過度硬化致雨水“入地無門”
城市化發展迅速,不透水面積增加,透水面積減少,城市徑流加大,大雨時地勢低洼處易出現內澇情況。
大眾網濟南7月31日訊(記者 王磊)今年入汛以來,受局部高強度降雨影響,我國武漢、北京等多座城市變身水城,在網上引起熱議。網民戲稱帶你去“看海”的背后是公眾對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拷問。城市內澇暴露出哪些問題?而破解之道路在何方?7月31日上午,在濟南市政召開的《剖析城市內澇成因 探求雨水回歸之路》座談會上,濟南城市防汛指揮部、濟南市政排水中心、省城部分專家學者和市民代表一起為濟南防汛把脈。“農田林地大約能下滲一半甚至更多的雨水,而且能有效減緩水流速度。”濟南市政公用局負責城市防汛的副局長羅衛東認為,城市化快速發展給防汛帶來的最大壓力,在于雨水“入地(下滲)無門”,地面過度硬化導致雨水下滲量急劇減少,增加了洪澇災害幾率。
現狀一:農田、濕地變高樓大廈
羅衛東說,九十年代以前濟南城區的北部是大片的荷塘濕地,起到很好的蓄滯洪水和調節氣候的作用;經十路以南、二環路以東是大量的果園和農耕蓄水塘壩,可緩蓄和下滲大量雨水。隨著城市化的加快,濟南市1999年的建成區面積約116平方公里,2010年達到300余平方公里,十年間,城區面積增長了2倍。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濟南城區周邊荷塘濕地、農田林地和大部分小塘壩萎縮甚至消失而失去蓄滯作用,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和住宅小區,是硬邦邦的水泥柏油地面,雨水基本無法下滲。
現狀二:小區綠地下廣建停車場
除了地面硬化, 一些住宅小區為數不多的綠地下面也被建設成為停車場等地下設施,導致雨水同樣無法下滲。羅衛東以魯能領秀城小區舉例說,在該小區建成前,英雄山和二環南路附近幾乎沒有積水點出現。但該小區建成后,雖然小區內綠地較多,但由于這些綠地下面幾乎全部被開發為停車場,在暴雨過后,雨水無法通過綠地下滲,通過小區道路形成徑流,大量雨水被排放到了英雄山和二環南路交匯處,形成了一個內澇嚴重的積水點。
據測算,農田林地大約能下滲一半甚至更多的雨水,且雨水在其表面上的流動速度較慢;水泥柏油地面幾乎不能下滲雨水,且雨水在其表面上的流動速度較快,降雨時洪峰形成的時間大大縮短,洪水總量和流速大大增加,形成類似山洪的街道洪水在短時間內對城區形成沖擊,地勢低洼的中、北部城區極易形成內澇。
此外,山東大學教授賈超指出,城市化過程中排水體系被打破,同樣嚴重影響城市防洪除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