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濟南6月12日訊(記者 李兆輝)12日,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濟南趵突泉實時地下水位27.40米,只比26.8米的停噴臨界點高出0.6米。大眾網記者了解到,趵突泉水位已連續5天跌破紅色警戒線,創8年來最低水位紀錄。更加反常的是,盡管近日濟南迎來大范圍降雨,但趵突泉、黑虎泉等泉群水位不升反跌,這使持續噴涌了12年的趵突泉再次瀕臨停噴危機。記者了解到,除了降水量少以外,“地下水開采過量”是泉水面臨停噴危機的重要原因。
6月12日,濟南趵突泉“三股水”毫無生氣地噴涌著,泉池清澈見底,就連之前難以見到的泉口處的三塊石頭也露了出來。當日,趵突泉實時地下水位跌至27.40米,已連續5天跌破紅色警戒線,創8年來最低水位紀錄。大眾網記者 王長坤 攝
6月12日,濟南趵突泉“三股水”明顯呈疲態,幾乎沒有噴涌的水花。當日,趵突泉實時地下水位27.40米,已連續5天跌破紅色警戒線,創8年來最低水位紀錄。大眾網記者 王長坤 攝
雨后趵突泉泉群水位不升反降,停噴危機再現
12日中午,大眾網記者在趵突泉公園看到,趵突泉實時地下水位27.40米。著名的趵突泉“三股水”毫無生氣地涌著,之前難以見到的泉口處的三塊石頭也露了出來,因為水面下降,泉池壁上的青苔出水有半米多。此外,皇華泉、臥牛泉等滲水泉已經停涌,泉池水位只有往日的一半,水面也比較渾濁。
6月10日晚,濟南降雷陣雨,豆大的雨點砸落了泉城多日來的炎熱。據水文部門監測,此次濟南全市平均降水量為9.9毫米,其中市區降水量最大,為16.8毫米。然而,在雨過天晴后,連日下跌的趵突泉水位并沒有像以往那樣“一下雨就回升”,而是連續三天都在走低,直至12日的27.40米低位。據濟南市水利局數據顯示,6月7日,趵突泉水位今年第二次跌至紅色警戒線27.60米,6月8日至9日,泉池水位繼續下跌,5天跌了10厘米。
縱觀泉水復涌以來的12年,27.40米,這一水位僅比2007年的同期水位高,而低于其他各個年份。尤其是進入今年6月以來,趵突泉水位由月初的27.67米下降至12日的27.40米,降了27厘米。今年,趵突泉水位一直處于橙色警戒線以下,已經兩度“破紅”。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在進入汛期之后,趵突泉水位并沒有像往年一樣“觸底反彈”。
趵突泉水位在紅色警戒線下持續走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濟南整個泉群已集體瀕臨停噴危機。12日上午,濟南黑虎泉公園標志性的黑虎泉三虎頭之一斷流。12日黑虎泉水位已經下降到27.43米,達到停噴臨界。
兩處泉水直飲點暫時關閉,“泉城味”生活方式受影響
到泉水區去打泉水喝,是泉城濟南市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既鍛煉了身體,又能享受到泉水本身帶來的健康。所以,每開設一個泉水直飲點或取水點,市民都會紛至沓來,排隊取水。但是受泉水水位持續降低至紅色警戒線以下影響,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自今年6月8日起暫時關閉兩個直飲點。
2014年5月,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增設了趵突泉景區杜康泉和五龍潭景區玉泉兩個直飲點,這是濟南首次設泉水直飲點。據介紹,直飲點和取水點大有不同,直飲點的水經過特殊設備處理達到了國家對直飲水的要求;取水點是為了方便市民取用泉水專門設立或市民長期取水自發形成的,其水是天然泉水未經處理,并不符合國家直飲水標準,不可以直接飲用。截至今年6月8日,濟南共有泉水直飲點2處,泉水取水點7處。
然而,景區在維護過程中發現,由于水源含鈣量較高,經常致使過濾系統發生堵塞,近期泉水水位持續降低至紅色警戒線以下,更給水源補給和水泵運轉造成困難,泵體多次出現故障。無奈之下,濟南首次設立的兩處泉水直飲點僅僅“服役”一年,就被關停了。
6月12日,游人在趵突泉天尺亭旁自拍留念。當日,趵突泉實時地下水位27.40米,已連續5天跌破紅色警戒線,創8年來最低水位紀錄。大眾網記者 王長坤 攝
6月12日16時左右,濟南黑虎泉最西側一只虎頭斷流停噴,其他兩只虎頭明顯呈疲態。當日,黑虎泉地下水位27.43米,為今年以來的最低點。大眾網記者 王長坤 攝
6月12日16時左右,濟南黑虎泉最西側一只虎頭斷流停噴。當日,黑虎泉地下水位27.43米,為今年以來的最低點。大眾網記者 王長坤 攝
今年累計降水比去年同期多53.2%,泉群為何“渴”得更厲害?
11日,據濟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消息,今年以來濟南累計降水量達到150.1毫米,比常年同期123.1毫米多27.0毫米,多21.9%;比去年同期98.0毫米多52.1毫米,多53.2%。然而,泉群為何依舊“喊渴”,甚至瀕臨停噴?
根據山東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鄒連文等專家對1958年至1983年濟南泉群水文資料的分析,濟南泉群涌水量最小值月份出現在6月份的有12年,出現在5月份的有5年,出現在7月份的有3年,出現在其他月份的總共只有6年,也就是說,一般6月份泉群水位會降至最低。
這份泉群水文資料顯示,泉水水位上升比降水滯后,降水最多的月份,泉水水位不一定最高,噴涌量也不一定最大。專家分析,26年里,泉群涌水量最大值出現在1月份和9月份的次數最多,均未出現在4月份至7月份,而濟南的月降水量最大值一般出現在7月份或8月份,最小值一般出現在1月份。
按照往年水文分析,濟南泉群水位開始上升的時間與雨季到來的時間往往比較接近甚至重合,比如2009年7月6日山東進入雨季,也是7月6日之后,趵突泉水位高歌猛進“步步高升”。這就是說,只有等進入雨季后,趵突泉水位才可能開始扭轉頹勢。
12年前趵突泉曾停噴548天,天災是主因人為難逃責任
趵突泉2003年9月6日復涌后,噴涌至今。幾十年來,斷續噴涌的趵突泉牽動著泉城市民的心,很多人都知道趵突泉的停噴水位是26.8米。所以,每當趵突泉地下水位逼近臨界點時,都讓市民揪心。
實際上,歷史上趵突泉出現過多次停噴。民國時期的一次停噴發生在1938年,北方大旱,黃河斷流,趵突干涸。解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下水開采量大幅增加,斷流停噴愈演愈烈。1972年至1974年,趵突泉斷續停噴;1975年至2003年,連續停噴。停噴時間最短兩個月,最長兩年半。有專家分析,停噴有兩個原因,一是干旱少雨,二是地下水開采過量,而后者占比重更大一些。
山東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教授黃春海研究保泉問題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趵突泉停噴,天災是主因,人為有責任。”所謂“天災”,無疑就是降水量偏少,而“人為”更應值得關注。黃春海認為,地下水開采過量,最終導致了地下水位低于趵突泉噴涌的臨界點26.8米。近幾年來,由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加快以及市區人口的急劇膨脹,濟南市生產生活用水不斷攀上新高。此外,隨著濟南城市的發展,建成區范圍不斷向南拓展,有些滲漏區已被完全占壓和硬化,有的甚至變成了垃圾堆放地和排污場所,而這些地段恰恰是濟南泉域地下水直接補給區和強滲漏區,是泉水補給的源頭。
上世紀80年代,黃春海教授通過調查,提出濟南市泉域補給區范圍內存在24個強滲漏區,引起了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此,濟南市水利局于2013年8月委托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開展了24個強滲漏區的調查與保護修復規劃工作。據媒體報道,看著強滲漏區內正在開發的建筑群,曾參與濟南泉域重點強滲漏區調查與保護修復規劃的陳學群發出了感嘆:探索城市發展建設與泉域保護相協調的道路確實不易。
大眾網原創深度調查欄目《獨立調查》,于2009年12月1日創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頻率刊發,先后獲評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欄目緊跟熱點、回應關切,調查傳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勇于向網絡亂象亮劍,堅持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客觀公正做監督。欄目始終堅持創新,并成功打通PC端與移動端,重點報道在“兩微一端”同步刊發。2016年以來,欄目在大眾網時政微信公眾號“爆三樣”落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度調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