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黨建在線
近年來,濟南市長清區著眼破解村莊多、小、散、弱等問題,扎實穩妥開展“跨村聯建”,組建99個聯合黨委、覆蓋536個行政村,一體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隊伍優化提升和基層治理服務等工作,帶動片區內村莊產業聯興、治理聯抓、服務聯管,努力打造全域鄉村振興新局面。
以“組織融合”為先導,吹響跨村聯建“集結號”。堅持以組織聯建為切入點、突破口,進一步優化村黨組織體系、激發基層組織活力、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選優配強黨委班子。聚焦選準選好聯合黨委書記,擇優遴選89名帶富能力強、群眾評價高、工作能力強的中心村黨組織書記和10名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機關干部擔任聯合黨委書記,吸收片區內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等556名黨員為聯合黨委成員,打造群眾信得過、管理有經驗、發展有思路的班子隊伍。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制發《聯合黨委實體化運行工作規范(試行)》,明確黨委統一領導、集中聯合辦公等10項具體要求,聯合黨委班子成員定期共同研究解決區域內產業布局、經濟發展、村莊規劃等問題,做到對策共商、大事共議、難題共解、實事共辦,實現抱團發展、整體提升。用好用活示范引領。區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聽取街鎮推進情況匯報,強化壓力傳導,每半年開展“跨村聯建”聯合黨委運行情況綜合評估,打造大劉七彩農業聯合黨委等10個“跨村聯建”示范點,推動實施特色種植、“手工共富工坊”、鄉村文旅等優勢連片產業項目12個,以點帶面推動全區“跨村聯建”工作提質增效。

五峰山街道王峪聯合黨委手工編織培訓班
以“協同發展”為路徑,拓展產業共育“致富鏈”。堅持把產業一體化發展作為增強聯建實效的黏合劑、助推器,以實實在在的實惠紅利引領村莊抱團、融合發展。常態組織學習交流。街鎮黨(工)委書記帶隊,定期組織聯合黨委班子成員外出取經、開拓思路,并以“跨村聯建、抱團發展,我們怎么干”為主題開展70余次專題討論,引導聯合黨委在融合發展上尋找思路、凝聚共識。統籌整合優勢資源。一體推進村黨組織“跨村聯建”和“千村提升”工程,統籌聯建村資金、資產、資源等要素保障,整合資金2000余萬元,優先以聯合黨委為單位集中承接鄉村振興扶持政策,擴大優勢產業規模、打造區域生產加工基地、聯創片區農產品特色品牌,更好地發揮規模集聚效益。引才組建發展智庫。摸排各類科技工作者、專家學者、高校教授、產業能手和在外能人等“智庫”資源190余人,組建11個“產業發展顧問團”,圍繞聯合黨委產業發展方向、布局定位,在生產、加工、儲運、品牌等全產業鏈發展方面提供顧問服務100余次,幫助聯合黨委找準發展方向、培育優勢產業。

張夏街道金莊聯合黨委特色農業種植園
以“多元共治”為抓手,打好治理服務“融合牌”。以黨建聯建引領鄉村治理,積極創新方式方法,著力推進鄉村治理精細化。創新村民共治。著眼民生需求、群眾期盼,聚焦鄉村治理的重點、難點等問題,推動成立跨村聯建村民議事廳、矛盾調解室、書記茶攤等治理陣地87個,暢通群眾反映訴求、參與決策、加強監督等渠道。全面推行“1345”網格化管理機制,制定聯建區域內黨員、群眾積分管理及兌換辦法,推動黨員群眾在參加本村治理服務的同時,積極參與片區自治。規范事務管理。聯合黨委牽頭抓總,一體推進聯建村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網格化管理、民生保障等重點任務落實,嚴格“主題黨日+陽光議事”“一報四議兩公開”等制度落實,將聯建區域群眾邀請到決策議事、晾曬收支等“三資”管理全過程各環節,推動聯合黨委“三務”運行及公開更加規范透明。推行一體服務。依托中心村、先進村等資源優勢,整合便民服務大廳、村級活動場所等現有資源,打造聯建村區域范圍內“一站式”綜合服務矩陣,統籌聯建村志愿服務力量,組建100余支“聯合志愿服務隊”,跨村開展志愿服務,形成“一村有需、聯村支援”的服務格局。(中共濟南市長清區委組織部)
責編:
審核:徐榕悅
責編:徐榕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