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大眾網訊 威海市聚焦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以數字賦能為主線,持續優化數字產業生態,重點推動數據產業集聚發展,不斷激發數字經濟新動能。2025年上半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收324.89億元。
聚力優化產業生態,激發區域發展活力
轉變工作思路。將深化全域數字化轉型的發展重點由推進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基建等向培育數據產業生態,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轉變。印發《關于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鏈條培育數據產業、全產業推進實數融合的數字經濟發展思路,明確10項重點任務,形成試驗區建設合力。發揮數字威海建設聯席會議的統籌協調作用,出臺《威海市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方案》《2025年威海市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重點任務》,按季度調度進展,保障試驗區建設走深走實。優化數字經濟監測指標體系,梳理形成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運行等8大指標,會同統計、工信、商務、海關等部門,建立數據采集和分析研判工作機制,形成月度快報、季度監測報告,為領導決策提供支撐。
新設扶持政策。聯合市財政局,印發《威海市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克服市級財政資金緊張的壓力,每年安排500萬元數字經濟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數據企業、數據產業、數字化轉型項目、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數據基礎設施等五大領域發展,以政策優勢激發全社會參與數字經濟發展的活力,多維度推進試驗區高質量建設。
加大招商引資。以經開區智慧谷園區、環翠區淺海科技灣區為支撐,組成市、區兩級專項招商隊伍,以數據標注、人工智能、智能算力等企業為招引重點,由主要負責人帶隊先后赴北京、溫州、寧波進行招商活動,與海天瑞聲、溫州數據集團等多個數據企業、算力企業就深入合作進行多次專題磋商,并給予“拎包入住”的一攬子招商政策,為數據企業招引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聚力發展特色板塊,發揮品牌帶動效應
重點打造海產品專項試點。圍繞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專項試點(海產品產業)建設,聚焦牡蠣、海參兩大優勢海產品鏈條,整合數據資源、建設數據平臺、打造20余個產業賦能應用場景,有效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在育種環節,基于牡蠣養殖、加工、消費偏好等多維度數據,研發“可控環境下牡蠣品質提升關鍵技術”,10天內牡蠣出肉率可提升約15%,6月已完成國家驗收,是世界貝類養殖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在養殖環節,運用牡蠣產量、銷售等數據,科學評估市場需求,規劃生產、供給規模,實現“以數據定產”。同時,通過養殖主體授權的方式,共享養殖環節數據,助力銀行開發“牡蠣通”金融產品,實現“數據可信,信用可貸”,貸款審批時間從7天縮短至10分鐘。自“牡蠣通”上線以來,累計服務養殖主體70余家,貸款金額超1400萬元。在銷售環節,打造全國首個牡蠣防偽溯源管理系統,養殖、銷售、質檢等40類全鏈條數據實時互通,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蹤、責任可認定、品質有保障。目前,599家養殖主體、367家經銷商已納入系統,發放使用防偽標簽2150余萬枚,產業標準化率超95%。同時,以海產品價格指數為底層支撐,構建“質量檢測+價值認定+價格盯市”的全流程風控體系,推出“海參貸”“魷魚貸”等特色金融產品。截至目前,累計發放貸款6.11億元,服務范圍擴展到整個北方沿海城市。
深化西洋參產業數字化轉型。聚焦西洋參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以智慧化服務平臺為支撐,推動產業從傳統種植向標準化、精準化、智能化模式躍升,聚力打造百億級西洋參產業集群。在種植端,構建“天眼地網”立體監測網絡,依托監測數據,自動繪制西洋參動態生長畫像,以數據賦能西洋參種植全生命流程,實現精準控“參”,有效實現化肥農藥減量10%以上,綠色標準化基地覆蓋率達80%,成功創建國家西洋參生產標準化示范區。在加工端,基于農場數字田塊構建西洋參地理信息系統(GIS),精準記錄從種子到成品的全鏈條數據,形成完整的“參生檔案”。消費者只需掃碼即可追溯種子來源、詳細農事記錄及質檢報告等信息,實現全鏈可視,“碼”護安全。在銷售端,建設國內首個西洋參大宗交易平臺,催生“田間直播+智慧倉儲+即時配送”新業態,構建覆蓋種植、加工、溯源、營銷全鏈條的智慧化平臺,西洋參產業總產值達40億元,年銷售額突破2億元,實現了規模與價值的雙躍升。
大力推廣“人工智能+”產業應用。聚焦工業制造、醫療健康等重點領域,加大“人工智能+”產業應用。醫療健康領域,威海博睿醫療與上海潤達建立合作,全面引入臨床自然語言處理引擎、醫學知識推理、臨床自動化機器學習平臺等多項先進技術,在全市各大醫療機構推廣應用。基于DeepSeek大模型和醫療垂類專業大模型,構建AI分導診、AI病歷生成、AI健康管家等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全周期健康管理體系。在打造“AI+醫療”應用場景的基礎上,威海博睿通過對醫療共同體、健康服務共同體的醫療數據進行全量結構化匯聚治理,構建醫療數據中樞,搭建一體化醫療AI應用集群平臺,支持全市醫療機構按需調用相關應用場景,實現算力高效賦能與數據安全共享。工業制造領域,威海迪尚集團、天力電源、晶合數字礦山等企業在優化業務流程、提升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等方面開展大模型應用,取得顯著成效。AI產品研發方面,迪尚集團打造國內首個紡織服裝垂直生態供應鏈平臺,通過AI技術賦能,打通從服裝創意設計、面輔料資源協同到成衣研發等各節點,實現了從設計圖紙到批量成品的高效率轉化,設計研發周期縮短20%。AI智能生產方面,天力電源深化智能制造“駕駛艙”在汽車電子、能源電子等領域的應用,將大模型技術與業務流深度融合,構建了高效、透明、可溯源的智能生產管理系統,破解電子信息行業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離散型生產模式的管理難題,實現了生產全流程的可視化與精準管控,生產效率提升35%,產品質量合格率超過99.95%。AI安全管理方面,晶合數字礦山構建礦山安全生產視頻大模型,搭建風險辨識清單自動生成、風險管控等級及措施自動生成、隱患智能發現、智能隱患排查、智能生成分析報告等功能模塊,解決礦山企業風險隱患智能化管控問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發生,保障礦工生命安全。
聚力培育數據產業,推動數據價值變現
推動數據資產入表。推動數據資產入表由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延伸。全市8家企業數據在山東數據交易平臺登記,9家企業獲取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約1.15億元,完成數據資產入表301余萬元。其中,普仁中學“中職普高教育知識點精講數據”為我省首個中等職業教育數據資產。開創“專利+數據”復合質押模式,助力聯世海富(威海)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獲批數據資產登記融資貸款180萬元。
推動海洋數據價值化。深化海洋數據開發利用,成立藍色海洋數據研究院,建設海洋風險管理綜合服務平臺,采集全球海域的海表溫度、海水鹽度等海洋數據超6200GB。部署24處海洋觀測設施,融合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衛星、雷達觀測數據,開發預報數據模型,發布漁區分區海浪預報和風暴潮、海浪等海洋災害預警信息,為漁業防災提供數據支撐,2025年上半年發布海洋環境預報800多期,估算累計保障漁獲物總值30億元,降低漁船燃油、人工等費用近7億元。聯動銀行等金融機構構建“藍色數據×金融服務”模式,貫通“藍色保險供給—涉海產業風險預警—海洋碳匯管理—海洋金融信貸—海洋數據資產運營”全產業鏈條。目前,“海洋氣象指數保險”已覆蓋9個省份、28萬畝海域,為270家海洋牧場和養殖戶提供超10億元風險保障。
推動數據產品戰略合作。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聯動青島、煙臺、濰坊、日照,整合五市數據資源,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推動“數據要素×”“人工智能+”一體化發展,聯合成立“膠東五市數域聯盟”,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與運營標準,促進數據技術、大模型應用、算力服務、產品等交流合作與成果轉化。赴寧波、溫州兩市考察學習,重點學習借鑒兩市在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數據產品打造等領域的先進經驗。以推動數據要素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與溫州市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聚焦數據利用、數據產品、數據服務、場景復用等10余個方面,以“優勢互補、協作發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為原則,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期緊密合作機制,打造數據產品創新應用合作開發新模式。
聚力構建產業體系,增強產業發展動能
突出企業培育。在分類梳理全市1.4萬余家數字經濟企業基礎上,全面摸清數據企業底數,建立數據企業培育庫,研究形成《全市數據產業重點項目分包方案》,由大數據系統干部員工進行點對點跟蹤服務。聚焦數據企業,研究形成數據資源、數據技術、數據應用等六大類數據企業圖譜,進行專項招引培育。
突出項目建設。搶抓國家專項資金機遇,在全域范圍內引導企業主動參與數字化轉型,打造新業態、新模式,實現新發展。依托市級項目管理服務平臺,搭建數字經濟專題項目庫,儲備天潤工業動力零部件數字化綠色賦能平臺等215個市級數字經濟項目,上半年項目開工率達93.4%,年度計劃投資226.2億元,已完成投資139.7億元,投資完成率61.76%。
突出園區集聚。積極引導數字經濟園區突出產業特色、實現錯位發展,經開區智慧谷園區重點發展數據產業,臨港區數字經濟園區重點發展智慧零碳、電子商務等產業,環翠區遠遙淺海科技灣區重點發展海洋數字產業綜合服務,上半年五大特色園區累計實現營業收入超220億元。(記者 于瀟瀟)
責編:
審核:徐榕悅
責編:徐榕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