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交易日,股市保持了連續小幅反彈的走勢。這種反彈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指數漲得很慢,但大部分個股的走勢強于股指,熱點也很多。這說明“兩會”期間,各機構的動作不大,前期調整倉位的動作也有所收斂;市場的炒作以短線游資為主。 目前政策面的動態相對偏暖,而周邊輿論還在炒作“舊聞”———關于“2·27”下跌的前因后果。
A股的影響開始增大
國外關于前段時間A股大跌的評論,焦點無非集中于A股突然調整與全球股市下跌的關系。很多專家在討論日元加息、美國經濟運行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之間的種種影響與猜測。而國內輿論界的回應這一事件時,心態是復雜的:一方面盡量否認A股下跌導致了全球股市下跌,另一方面也對A股在國際市場中產生如此重要影響有一種莫名的自我滿足感。
我能讀到一種信息,就是有很多人在看待中國資本市場時,自我意識在不自覺的膨脹。這種自我意識的膨脹也是伴隨著A股市場市值膨脹自然而然發生的。在開放和擴容并行的背景下,中國股市必然越來越多的與外界發生聯動關系。
在既有環境下去預測中國股市的選擇,我判斷只有一種選擇———繼續選擇一種膨脹式發展的道路。其實這個趨勢在2006年已經出現,從市值規模的急劇擴大開始。這種市場規模的急劇擴大,并不完全是通過上漲完成的,至少有大部分市值是通過擴容以及超級大盤股登陸完成的。A股市場從一個倍受冷落的角落里站了出來,成為了一個急需向世界展現自己力量的角色。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有適應市場的這種角色轉換。這就是管理層對股市宏觀政策的重大轉折。
新股發行不能急功近利
未來一段時間,只要現有的估值體系能保持相對穩定,股市還會繼續保持市值快速膨脹的趨勢。因為改革進入到金融領域之后,資本市場的壯大是一個必須選擇的目標。對于股市來說,變數只取決于一個條件———資金面是否能承受。所以未來市場的資金供應還會是相對寬松的狀態,尤其是對外開放的程度與規模會不斷擴大。
短線的“三千點困境”形成的原因,從市場層面上來看只在于一點:新擴容的市值起點成本太高!
最近上市的幾只指標股如中國人壽、中國平安、興業銀行等,其發行價就已超過了市場同類品種的定位,這種情況使股指失去了前期那種持續推動的力量。一級市場的過分高估固然在短期內能夠達到籌資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卻沒有給二級市場留下空間。而在膨脹狀態下的股市,是需要擴容品種不斷走強來保持穩定運行的。
新股,尤其是大盤新股,過于高調上市,短期內可以急速擴大A股市場的總市值規模,卻壓制了指數運行的空間。我覺得市場如果想取得一個相對長期的穩定局面,就應該從目前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往后退一步,給未來留下一定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