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不僅是釀酒工業大省,也是飲料酒的消費大省。其中白酒、啤酒和葡萄酒及果露酒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位,銷售收入、利稅和利潤居全國第二位。過去的一年全省釀酒行業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稅制調整的有利時機,采取應對措施,積極實施產品結構調整,內抓管理外拓市場,克服了原材料漲價及市場競爭激烈等困難,使全省釀酒工業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
生產穩步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1-11月份全省釀酒工業現有規模以上生產企業283家,完成各類酒產量441.79萬千升,實現銷售收入341.48億元,同比增長30.16%,實現利稅62.54億元,利潤25.17億元。其中:白酒完成70.1146.92萬千升,增長19.2%,實現銷售收入123.71億元,增長35.63%,實現利稅11.48億元,利潤6.22億元,增長39%。啤酒完成347.57萬千升,增長9.2%,實現銷售收入136.91億元,增長23.93%,實現利稅17.18億元,利潤8.75億元,增長26%。葡萄酒完成19.09萬千升,增長45.3%,實現銷售收入72.4億元,增長29.32%,實現利潤9.66億元,增長23.6%。
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啤酒生產穩步增長,年產量接近400萬千升。葡萄酒盡管競爭激烈,但也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白酒行業在調整中發展,增幅可喜。由于國家消費稅收政策的調整,企業加快了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逐步增加糧食酒的生產,積極減少薯類酒,同時大力推出自主創新并代表魯酒風格的芝麻香型等白酒,積極開拓省內外市場,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為此,企業產品平均出廠價上調10%以上,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
產品結構呈多樣化、低度化和高檔化
為適應和引導消費需求,我省釀酒工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積極推動產品升級換代。高檔白酒向精品化發展,低檔白酒則采用固液結合方法;啤酒則越來越強調個性化,風味向低濃度、低色澤、淡口味方向發展,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純生啤酒產量逐步擴大;葡萄酒逐漸形成以全汁葡萄酒為主的產業結構,其中:干型、半干型葡萄酒產量占總產量的60%以上。目前,市場上紅葡萄酒占80%左右,白葡萄酒占20%左右。高檔年份酒和產地命名酒相繼出現并得到市場認可。
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近幾年來,我省釀酒工業在生產技術上不斷創新。截止目前,全省釀酒工業擁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青啤集團和張裕公司充分發揮國家技術中心的作用,推動我省啤酒和葡萄酒行業技術進步,為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也極大地促進了產品質量的穩步提高。截止目前,全省釀酒工業擁有中國名牌3個,即青島啤酒和張裕、威龍葡萄酒。山東省名牌52個,其中:白酒28個,啤酒14個,葡萄酒7個,黃酒和藥酒3個。全省每年酒類質量鑒評優質品率均達90%以上,在全國酒類質量鑒評中也取得優異成績。2005年省啤酒協會也在行業內積極開展了質量鑒評活動,并有25人取得了國家級品酒師的資格。2006年我省白酒行業也有23人通過白酒國家評委資格考試,已接近四川迅速躍升到全國第二位。好酒還需高素質人才作支撐。2005年白酒行業舉辦了首屆“趵突泉特釀杯”全省白酒品酒技能大賽,并選拔推薦前八名優秀選手參加了全國“枝江杯”白酒品評大賽,取得了四人同時進入全國前十名的優異的成績,其中扳倒井酒廠的張峰國還奪得全國第一名,并同時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以及山東省技師能手稱號。其無形廣告的作用巨大,獲獎后企業和產品知名度迅速上升,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企業的經濟效益也不斷攀升。通過開展行業職工技能大賽和首席技師評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全行業廣大職工樹立起苦練技術、愛崗敬業的新風尚。
產業集群建設成效顯著
進入21世紀,葡萄酒產業是成長最好、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葡萄酒產業已成為國內新的投資熱點。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葡萄酒的消費量呈快速增長的態勢。特別是近幾年來,我省葡萄酒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區域優勢進一步加強,如蓬萊市借助“葡萄海岸”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產業優勢,先后吸引了中糧長城、天津王朝以及法國拉非特酒莊、奧貝爾酒莊等國內外葡萄酒企業50多家。目前,全市共發展葡萄基地8萬畝,年產葡萄酒8萬噸,占全國葡萄酒年產量的五分之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葡萄酒名城”。
加強與國外大企業的合作
隨著葡萄酒進口關稅的下調和國內需求的旺盛,國外一些知名葡萄酒生產企業和其所生產的中高檔產品已開始快速進入中國市場,外資及其產品的進入,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理念、精湛的技術工藝、成功的種植模式和高品質的產品,同時也加速了我們與世界的接軌、融合,提升了我們的發展水平。目前,我省已有不少的葡萄酒生產企業與國外和省外的知名品牌開展了多層次的技術合作與資本合作,這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更是今后葡萄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釀酒工業是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制造業,在加工過程中,資源消耗較大,涉及電、水、熱和農副產品原料,排出廢棄物也較多,包含廢水、廢氣、廢渣等,但這些廢棄物都無毒,有機成分含量較高,可以作為再利用的資源實現循環,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和調整產品結構以及加強消耗指標定額管理等措施來提高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2006年,釀酒工業通過開展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噸酒標煤消耗下降3%,水循環利用率提高近5個百分點,許多企業利用廢渣進行有機肥料生產,變廢為寶,企業效益也因此顯著增加。
過去的一年,我省釀酒工業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要將釀酒大省變成釀酒強省路還很漫長,特別是白酒行業還應更加努力。在新的一年,我們將在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以及循環經濟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繼續發揚我省釀酒工業的優良傳統與作風,實實在在釀好酒,為消費者提供質量更優的產品,多創幾個在全國能夠真正叫得響的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為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