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王艷彩 臨沂報道
2月6日,臨沂市重點項目現場推進暨首季“開門紅”動員會議在蘭山區“現代物流城二期”召開,集中開工項目203個、總投資1200億元。開班伊始,市委、市政府就高規格舉行項目開工儀式,不僅是對“一年春作首,萬事干為先”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臨沂以項目為引擎、以實干為底色,全面沖刺高質量發展的集結號。
項目為王 經濟起勢的硬支撐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此次集中開工的203個項目,總投資1200億元,涵蓋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市政交通等各個領域,展現了臨沂產業升級的清晰脈絡。這一規模不僅延續了臨沂近年來“大項目引領”的傳統(如2024年全市開工307個項目,總投資2006億元),更凸顯其“滾動生成、一體推進”的統籌思維。從“本土企業與對外招商同等重要”到“產業與民生投資并重”,臨沂既注重傳統產業根基的穩固,如木業、食品加工等,又加速新興產業布局,如智能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構建起多極驅動的產業生態。
改革破題 變“路徑依賴”為“模式創新”
面對經濟轉型的深水區,臨沂將改革作為破解瓶頸的“金鑰匙”。此次會議提出的“改革溯源”思路,直指發展痛點:一方面聚焦標志性產業鏈、開發區建設、招商引資、商城國際化、城鄉融合、國資國企、財金聯動、財源建設等經濟領域改革,另一方面深化“熱線·首發”、促進就業、醫療保障、高中教育、基層網格等民生領域創新,形成“小切口、大力度、辦實事”的改革矩陣。這與山東省“十大改革重點”一脈相承,但臨沂的創新更顯“在地化”——例如“企業評部門”機制從集中評轉向分行業、分縣區單獨評,倒逼服務效能提升;又如“要素跟著好項目走”策略,通過閑置土地盤活、產業基金支持等方式,破解資源約束。
實干為要 拼搶開局的“臨沂速度”
“收心歸位進狀態”的緊迫感,折射出臨沂對“時間窗口”的精準把握。當前,全市日均工業用電量僅恢復至1月的53.6%,最高的縣區為67.8%(市內五區),最低的為31.4%(費縣),縣域間復工率差異顯著。對此,臨沂提出“逆向倒推”策略:將年度目標拆解為月指標、周數據,壓實到鎮街、企業乃至個人,形成“目標—路徑—責任”的傳導鏈條。更值得關注的是“拼搶”背后的機制創新。政府系統推行的“三亮”(亮目標、進展、結果)、縣區層面的“四重”(重大會議、改革、項目、政策)以及全市“五比”(比貢獻、服務、實績、發展、擔當),構建起多維度的競爭激勵機制。相信這些都會在一季度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營商筑基 從“政策供給”到“服務革命”
營商環境的優化,是臨沂實現“開門紅”的隱形賽道。此次會議提出的“親商惠企四件事”——審批至簡、執法規范、政策直達、要素保障,直擊企業痛點。例如“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將辦理時限、材料、流程壓減50%以上,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躍升;而“綜合查一次”改革則通過數字化平臺整合行政檢查,頻次壓減20%。更深層的變革在于政企關系的重構。臨沂強調“對企業訴求首先說‘行’”,通過領導幫包、紀企直通等機制,建立“問題解決直通車”。這種“與企業同甘共苦”的姿態,不僅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更為臨沂營商環境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共同開創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臨沂的“新春第一會”,既是動員令,更是宣言書。從沂河新區“工業過千億、城市更美麗”的攻堅藍圖,到全市“拼搶一季度”的沖刺姿態,臨沂市正以“實干”為筆,在高質量發展的畫卷上揮毫潑墨,書寫新時代的“沂蒙答卷”。
責編:魏振彬
審核:鄧夢嬌
責編:鄧夢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