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張所謂春節快遞停運時間表,引發消費者關注。近日,多家電商平臺和快遞企業已經表示,快遞春節期間不打烊,有的即使是在除夕、大年初一,也可以正常下單收貨。
網購如今可謂是剛需了,人們已經無法擺脫收快遞的快樂。而這份需求在春節期間當然也不會減少,相反,隨著春節消費的膨脹、禮尚往來的人情,快遞需求相比平時可能還會增強。以往春節期間收寄不了快遞,人們也總是免不了“抱怨”。現如今,隨著春節不打烊成了一定范圍內的基本操作,消費者“買買買”的習慣也就不會在春節期間被打斷。
當然,春節不打烊,無論如何讓一部分群體舍棄了春節團圓的機會,而能填補這部分損失的只能是高收入。根據法律規定,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二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的,應該支付不低于勞動者日工資的300%加班報酬,從業者的收入應該被充分保障。
在一些招聘網站上,近期快遞從業者的薪資已經開始飆漲。不少招聘廣告都打出了“月薪10000到15000元”“日薪350到500元”,薪水已經接近“雙十一”的水準。一些快遞企業也推出了春節留守補貼、獎金等。
而地方政府也行動了起來,無錫市將發放總計2000萬元的快遞行業返崗穩崗補貼和物資補助;廈門將根據日均配送單量給予配送企業最高50萬元的獎勵;杭州、上海則針對快遞員個人進行直接補貼,其中上海對元旦和春節期間上崗工作的一線人員給予每人每天150元補貼。
這是一種行業福音,是勞動力價值的市場化,特殊時期的服務價值更大、就該靠高薪留人。快遞行業的從業者,“犧牲”了自己返鄉過年的愜意與輕松,他們當然應該獲得相應的補償,這是市場經濟的題中之義,也是社會維系正常運轉必須支付的成本。
而這筆成本的直接支付者,是快遞企業、地方政府,但本質來說,是正在復蘇的消費市場。快遞行業是經濟狀況的一個晴雨表,數據顯示,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萬億元,而網上零售額占比達到了27.1%;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元旦假期,全國郵政快遞業共攬收快遞包裹10.6億件,同比增長15.2%;投遞快遞包裹10.7億件,同比增長11.5%。
人們對快遞的需求越強烈,快遞工種越緊俏,彰顯出消費市場的熱度和公眾的消費信心。也正是有了這個大背景,快遞企業、地方政府也都樂于掏出真金白銀去支持春節期間的快遞運轉。要相信,人們對消費的熱情,會抹平春節期間抬升的成本,市場的繁榮終究會帶來超額的回報。
當然,根據以往經驗,即便不打烊,春節期間快遞的整體服務質量也面臨考驗。比如買家所在地的快遞堅持工作,但賣家所在地的快遞卻放假;快遞不休息,但存放貨物的倉庫休息……所以,要真正落實春節不打烊,還需要更完善的協調機制,需要快遞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配合。
希望各地政府和快遞企業,都能總結過往的經驗,完善不打烊的承諾,讓消費者真切享受到名實相符的服務。
責編:
審核:王樂雙
責編:王樂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