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大眾網記者 竇永瀚 實習生 呂凡一 通訊員 鄭繼鵬 濟南報道
近年來,安城鎮黨委、安城鎮政府把“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作為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工作的著力點,以為民辦事解憂為出發點,為實現群眾化解矛盾糾紛“最多跑一地”、合理訴求“最多訪一次”的目標,建立合家安社會治理中心暨“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形成了一個以中心為主陣地、多個平臺共同發力的矛盾化解新格局。
筑牢陣地,打造“一站服務”社會治理中心
進一步規范社會治理中心建設,融合便民服務大廳,將轄區內群眾事項服務、事項辦理等無訴求、無爭議的服務內容,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信訪積案等區分開,劃分無差別受理、信訪接待、律師咨詢、法律援助等多個服務窗口,并配備司法矯正室、心理咨詢室、矛盾糾紛調解室等多個功能室,全面規范和完善綜治中心人員機制、組織架構、制度建設,力爭實現“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實現了來訪事項的受理、分流、處理、督辦、反饋一站式服務,極大方便了辦事群眾。
整合資源,深化“一站式”矛調機制
聯合多部門入駐。深化前有受理窗口、后有處理區域的“1+5+N”工作模式,在中心設立1個無差別受理窗口,建立5個功能室(群眾接待室、分析研判室、法律服務室、品牌調解室、綜合辦公室),并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法律援助、心理咨詢、訴源治理、警調聯動等“N”個功能模塊,構建“聯排、聯調、聯辦”工作機制,實現一體化運作、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全面推進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最多訪一地”改革,提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能力和信訪服務水平,致力打造“應接盡接、應調盡調、應辦盡辦、應解盡解”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平臺,讓群眾“只進一扇門,事情全辦清”。
創建服務品牌。以“1+556”工作法為抓手,成立“和安矛調”特色調解品牌,與征地拆遷、婚姻家庭、民生保障、環境保護、勞動爭議五大專業調解隊伍橫向聯動;下置44個村調解委員會,與45名專職調解員和176名人民調解員縱向聯動,構建起實體化建設、一體化運行、高效化服務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以心理服務+,推動“事心雙解”為目標,成立“心安”品牌工作室,積極推進“心理服務+矛盾糾紛化解”,給當事人提供一個負面情緒的心理宣泄,讓當事人表達訴求,耐心傾聽,運用虛心疏導、換位思考等技巧分析利弊,從源頭疏解群眾情緒,有效降低社會矛盾風險。
法律服務工作穩步進行。成立安城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法律“微”診所,“一村一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定期組織法律顧問、調解員、網格員現場調處化解矛盾糾紛并及時跟進矛盾糾紛事項,積極向村民宣傳有關政策、法律法規,使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著力打通縱向服務通道和橫向服務力量,提供各類法律服務,實現“群眾若有事,就近可咨詢”的良好格局,為基層各項工作開展提供服務。
共治共享,全面提升矛調化解成效
深化北圣井村“老肖說事”等一批矛調品牌,持續開展“網格員+調解員+法律顧問”融合聯動,協同作戰,調處矛盾糾紛,將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本土化優勢與法律顧問“懂法、講政策、會調解”的專業化優勢相結合,將“楓橋式”的觸角深入每個微網格,打造“格中有人站、人在格中干、事在格中辦、題在格中解”事件處理新格局,實現1+1+1>3的聯動效果。開展防范非法集資、電信網絡詐騙、禁毒等宣傳工作,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及時發現各類因征地拆遷、鄰里糾紛、勞資糾紛等引發的矛盾沖突,使“處理矛盾首選調解,調解小成本大效益”等全新理念深入人心,轄區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下一步,安城鎮將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實體化運行,及時總結社會治理創新模式,推動轄區各項工作法治化、規范化、長效化,著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新城”新樣本,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
責編:胡中喆
審核:張帆
責編:張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