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近年來,山東省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美麗山東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以來,廣大政協委員和政協各參加單位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圍繞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加強海草床監測與修復等,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提案,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東提供了重要參考。
強化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
南四湖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干線和重要調蓄樞紐,在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布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民革山東省委員會建議:
(一)全面壓實污染防治責任,強化流域水生態環境監管。按照新修訂的南四湖、東平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要求,完善南四湖環境監測體系。重點完善市、區、鎮三級網格化環境監管和精細化執法,開展全流域硫酸鹽全鹽量專項整治活動,確保達標排放。嚴格環境監管執法,對違法違規排污企業一律堅決關停。
(二)用足用好國家優惠政策,強化各級財政對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投入。積極爭取將南四湖流域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將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項目納入《南水北調東線擴建工程水污染防治規劃》,申請國家給予資金、政策、技術支持。加強重點項目規劃、宣傳推介,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為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三)加快南四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農業面源治理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將南四湖沿線行政村全部納入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托第三方建設運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切實消除村莊內污水橫流、亂排亂放情況和農村黑臭水體。落實《南四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推動各有關部門落實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職責,調整種植結構,支持綠色養殖,著力解決好農田退水、畜禽糞污、養殖池塘以及湖區菹草等實際問題。
推動新型儲能應用
山東是能源消費大省,煤電、風電、核電等產業體量較大,但新型儲能發展處于較低層次,成為制約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瓶頸。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建議:
(一)加強產業布局謀劃。一是明確發展策略,強化重點布局。結合我省資源稟賦,對接“燃氣機組建設工程”等八大工程行動方案,深入研究示范項目運行情況,進一步理順“規模化布局”和“技術更新迭代”的關系,盡快形成以產業補鏈強鏈和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為重點的發展定位。二是整合創新資源,深化產學研融合。創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協作模式,構建共建共享的多方聯動體系,促進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
(二)推動市場化運行和規模化商用。一是完善市場規則。推動新型儲能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政策落實落地,健全輔助服務、現貨市場規則設計,明確準入條件,優化注冊、交易、結算等流程,推出多種適合儲能特性的交易品種,拓寬儲能盈利渠道,為企業進入市場掃清障礙。二是提高系統調度能力。以“應調即調、應用即用”為原則,完善調度運行規程和調用標準,優化新型儲能在發電、電網、用戶側的配置,提高電網風光儲協同控制技術水平,確保棄電量降下來、儲能功效強起來、企業效益提上去。三是大力扶持商用。結合不同類型儲能成本和系統支撐作用,研究差異化支持政策,探索不同應用場景儲能的商業模式,盡快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加大對新型儲能企業的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
(三)深入推進標準化建設。一是加快標準制修訂步伐。盡快與電力系統相關標準進行有效銜接,在完善電化學儲能電站有關標準的基礎上,加快推動檢測、涉網等地方標準立項步伐,及時開展壓縮空氣儲能、熱儲能等新技術相關標準草案編制工作。二是加強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針對當前新型儲能以電化學儲能特別是鋰電為主導的現狀,按照“長效設計、低碳制造、安全運維、綠色回收”的理念,積極推進低成本修復延壽、退役電池梯次利用、綠色回收再生等技術創新,實現從設計、制造、使用、梯次利用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實施海草床生態系統全面監測調查
近年來,山東省海草床生態系統缺乏全面系統監測評估,資源和碳儲量家底不清,亟待實施全面監測調查、精準修復工作,不斷提升海草床碳匯功能和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省政協委員、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副院長李斌建議:
(一)加快開展我省海草床資源現狀及碳儲量全面普查。海洋主管部門加強組織引導和支持力度,加快編制全省海草床資源現狀和碳儲量調查評估方案,組織有關技術機構啟動海草床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調查,對沿海重點海域海草床生態系統邊界、面積、海草種類、碳儲量等進行科學評估,分析海草床生態系統演變規律及其原因,梳理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和重點任務。加快推進《山東海草床生態系統調查與修復專項行動計劃》編制,形成工作方案并加快實施。
(二)謀劃實施海草床生態系統長期精準監測工程。在試點調查的基礎上,科學謀劃未來8-10年全省海草床生態系統長期連續監測工作,摸清近岸海域主要海草床生態系統的基礎資料,評估全省海草床生態系統質量和碳儲量現狀,并分析其面臨的生境威脅,根據海草床生態系統普查結果繪制海草床生態系統和藍碳“一張圖”。對典型海草床生態系統實施精準監測,利用轉移支付及國家海洋生態修復等資金,支持建立海草床生態系統野外監測站,對重要海草床進行長期監測,為海草床的保護修復和海洋增匯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
(三)持續加強海草床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碳匯評估。針對退化趨勢明顯的重要海草床生態系統,海洋、科技等部門組織省屬、駐魯科研院所加強海草床退化的機理研究,以及海草床構建與恢復關鍵技術攻關,在典型海域開展海草床人工恢復試驗和示范,探索開展科學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依據海草床生態系統現狀,制定全省海草床保護和修復專項規劃,建立海草床保護示范區,在保護區內加大對海洋環境及海草床生態系統的調查監測,消除海草床面臨的生境威脅因素。依托山東省海洋碳匯產業聯盟等,研究建立海草床碳匯計量與核算等技術標準體系,探索基于碳普惠體系的海草床碳匯交易,為助力我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體現海洋擔當、作出海洋貢獻。
(大眾日報記者 魏然 整理報道 通訊員 任蕭 )
責編:
審核:孫翔
責編:孫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