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王洪濤 劉濤
手機查看
聽紅色故事長大做鄉村振興主力
□記者劉濤報道 新泰市清音公園內綠樹碧水,生機盎然。
□ 記者 王洪濤 劉濤
通訊員 趙 潔 張麗
4月8日,記者驅車從新泰市區一路向西,來到新泰市谷里鎮后麻峪村。一張張黃色草柵鋪展在大地上,藏在下面密密麻麻的菌包正在孕育生長。這里是范樹華的食用菌種植基地。
范樹華老家是新泰,屬于沂蒙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這里僅用一個月,黨員從300余人發展到1500余人,建立了100多個農村黨支部,近萬名青壯年參軍,單獨或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千余次。
這里的許多年輕人,從小都是聽著老一輩的革命故事長大,他們身體力行,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責任與擔當,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召喚下,投身到廣袤農村。范樹華就是其中一位。
范樹華家住谷里鎮后麻峪村,鄰村東蒲村便是單洪同志的故里。范樹華從小就聽大人們講單洪的感人事跡:抗日戰爭期間,6名親人先后獻出了生命;為參加革命,他變賣自家土地,發展抗日武裝,建立革命根據地,引起日寇仇視……單洪的事跡,激勵鼓舞著范樹華。
2012年,在外漂泊四年后,他決心辭掉月薪近萬元的工作回鄉創業,種植食用菌,立志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鄉面貌。第一年,他從10畝地起步,初戰告捷讓他信心倍增。他趁熱擴大規模,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貸款100萬元,發展到了現在70畝的規模。
范樹華告訴記者,現在食用菌不愁賣,按批發價一斤30元算,平均一畝地至少能掙1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周邊三四百畝土地,全都種上了食用菌,年產值超千萬元。
為鼓勵更多大學生回鄉創業,新泰市創新實施“育苗升級”工程,目前已有492名返鄉大學生回村任職,覆蓋全市60%的村。新泰超七成是山地和丘陵,發展林果產業擁有天然優勢。
劉杜鎮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圍山莊抗日自衛戰就在這里打響。如今,勤勞勇敢的劉杜人,繼續發揚和傳承紅色精神,大力發展山楂產業,打造“山楂小鎮”特色品牌。
95后小伙趙騰,2016年退伍回家后,通過“育苗升級”選拔,成為南流泉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我是帶著一份責任感回來的,既是一名軍人的使命感,也是對祖輩革命精神的傳承,要干,就干出點名堂。”趙騰說。南流泉村之前有一個育才小學,是人們為了紀念在圍山莊抗日自衛戰中犧牲的英雄趙育才而建立,而趙育才正是趙騰的曾祖父。
趙騰帶領群眾成立了西偉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倉儲一體化,解決了甜紅子山楂存儲和銷售難題,年銷量達到600萬斤。
目前,劉杜鎮為做大山楂產業,一方面建立專業合作社發展山楂2.3萬畝,年產量超2000萬斤,銷售收入6000多萬元。另一方面依托正澤食品和將水坊酒業,加大產品開發力度,投資3000萬元,新上果酒、醋飲生產線各2條,年產山楂果酒、醋飲3000噸,叫響了新泰甜山楂品牌。
除了發展農業產業,當地還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龍廷鎮就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紅色旅游小鎮。
在龍廷鎮掌平洼村,絡繹不絕的游客正在參觀著名的螺旋老井。這口老井直徑26米,井水甘洌,長滿青苔的石壁上,一條石龍從幽深的水面盤旋而上。該井是全國最大的人工開鑿壘砌的螺旋井,集中體現了掌平洼人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戰天斗地、不屈不撓,更是對老一輩革命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我們已打造掌平洼、太公峪、龍溪莊、老瓜峪四點一線紅色旅游精品路線,統籌推進全鎮賞花游、采摘游、紅色游、紅色研學游。”龍廷鎮文化站站長秦法忠說,截至目前,當地共開展學生研學活動300余期,培訓中小學生12000余人,實現經濟收入200余萬元。
自2020年以來,新泰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建設完成新泰市龍廷革命史紀念館、太公峪陳毅指揮所紀念館、龍溪莊烈士陵園等展館遺址,打造“一核多點、紅色矩陣”黨性教育基地,實現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連線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