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網
林鵬 李洪鵬
手機查看
編者按:
又一個新春到來。人們期待萬象更新,在新的征程中奮發有為。追夢者的腳步從未停歇,從城市到鄉村,從沿海到邊疆,千千萬萬人將汗水灑在大地上。他們見證時代發展,暢享中國機遇,更是中國發展的推動者。
最真實的生活在基層。大眾網·海報新聞堅持“三貼近”,力行“走轉改”,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到全國各地,走進不同行業的“戰場”,走進不同家庭的生活,用心聆聽,用筆記錄,用情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林鵬 李洪鵬 臨沂報道
掛門箋在張乃蒼手中有了新活力
五色中寄托美好祝福,刀工里展現絕美匠心。郯城掛門箋,又稱過門箋、門吊子,因春節張貼于門楣之上而得名。掛門箋通過艷麗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喜慶的圖案和復雜的工藝,表現了人民對傳統春節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許。因此,掛門箋與年畫、春聯成為許多地方傳統春節的重要文化標志。在郯城縣馬頭鎮,有一位六旬老人,懷揣著對掛門箋的無限熱愛,傾注了無數心血,一堅持就是50年。他,就是郯城掛門箋第七代傳承人張乃蒼。
春節前夕,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郯城縣馬頭鎮萬高冊村,走近具有400多年歷史的郯城掛門箋,對話省級非遺傳承人張乃蒼,在時空交匯中傾聽門箋故事,感受民俗之美。
張乃蒼在制作掛門箋
據記載,郯城掛門箋始于明朝末年的馬頭鎮小馬頭村。清朝乾隆年間,掛門箋制作技藝傳到盛村和萬高冊村。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民間藝人對掛門箋進行了大膽改革,將單色門箋發展成以“紅、黃、藍、綠、紫”等五色彩紙為原料的多色門箋,大大豐富了掛門箋的表現形式,顏色鮮艷,內容喜慶,廣受歡迎。
郯城掛門箋最盛之時,以盛村和萬高冊村為中心,帶動了周邊幾十個村的掛門箋產業發展。寓意吉祥的掛門箋,鼓了百姓的腰包,真正成為百姓們的“致富箋”。“那時候,每村都有十戶八戶做掛門箋的。依靠掛門箋,我們這里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了萬元戶。”聽著張乃蒼自豪的話語,仿佛當時的盛景依然浮現在眼前。
精雕細琢出精品
環境的熏陶,讓張乃蒼從小就掌握了制作掛門箋的手藝。“金山銀山不如一技在手。”14歲那年,張乃蒼立志要靠掛門箋過上好日子。經過不懈努力,生活越過越好。不曾想,工業化浪潮沖擊著這群靠手工吃飯的人。從2000年開始,工業化量產逐步蠶食著手工掛門箋市場,致使掛門箋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許多手藝人索性丟下這門手藝,另謀出路。“要是都不干了,這門手藝不就失傳了嗎?”彼時,制作掛門箋快20年的張乃蒼看著掛門箋日薄西山,心中升起無限悲涼,也堅定了他的決心:“我敢!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張乃蒼深知,傳承一門手藝,需要在工藝上與時俱進。為此,他在吸取老一輩藝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運用繪、剪、鑿、套、鑲、貼等多種工藝逐色鑲嵌,制成風格迥異的套色門箋,讓郯城掛門箋在色彩、構圖和表現主題上都彰顯出魯南地區農村春節民俗文化的個性特色:色彩艷麗,圖案多樣,構圖美觀,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和收藏價值。“將紙放于案桌上、用實物壓平,用五色紙搭配,然后貼在一起,按照大小切割,設計好圖案,感覺美觀后再用刀刻……”談起制作掛門箋,張乃蒼滔滔不絕,“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關鍵在刻的時候刀不能斜,要豎直下刀。否則容易破壞下面的彩紙。”因為制作工藝復雜,張乃蒼制作掛門箋的數量在8副左右。對于貼掛門箋的規矩,張乃蒼也爛熟于心,“郯城馬頭這邊的貼法,是‘紅東綠西黃當央(中),小紅藍的在兩旁。’其他區域的貼法是‘頭紅二綠三黃頁四小紅五紫(子)登科’。”
張乃蒼和孫女在欣賞新作品
三年前,為了解決掛門箋容易掉色的問題,張乃蒼果斷放棄了傳統的臘光紙,采用五色宣紙制作掛門箋,從而保證掛門箋長時間亮麗如新。除了制作工藝的革新,張乃蒼還在主題上守正創新。不僅表達對傳統新年的美好祝福,張乃蒼還通過掛門箋謳歌新時代,弘揚正氣,贊美新風。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李洪鵬(左)采訪張乃蒼
如今,郯城掛門箋在張乃蒼手中正重新煥發生機。他的掛門箋作為訂購禮品,被送到了北京、山西、陜西、貴州等地。河南有兩位退休老人,帶著報紙找到張乃蒼,購買掛門箋。其實,最讓張乃蒼高興的,莫過于掛門箋手藝后繼有人。“兒子現在是市級非遺傳承人,孫子孫女輩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傳承郯城掛門箋,我有信心!”張乃蒼信誓旦旦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