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網
王樂雙
手機查看
賦予葉片藝術生命的濟南葉雕、神還原明朝《核舟記》的濰坊核雕、用餅皮卷出花樣年華的臨沂煎餅、讓萬物翱翔于天際的濰坊風箏……包羅萬象、歷久彌新,它們便是“山東手造”,作為齊魯文化符號,山東手造,讓一切皆有可能!
濟南葉雕:落葉重生 一葉一世界
枯葉本無光彩,一支筆、一把刻刀卻能為其賦予全新而永恒的生命,這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濟南葉雕,讓生命得以延續,便是葉雕藝術的初衷。
葉雕,也叫剪葉,利用葉片絲絲入扣的脈絡和自然的殘缺來創造出別樣的生命狀態。
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濟南葉雕”傳承人都婉莉的葉雕作品。
葉雕的創作周期比較長,從選葉、清洗、晾干、構圖、雕刻到定型、后期制作,一幅葉雕作品需要經過約20道工序、耗時約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
一葉一世界,一界三千葉,經歷了春夏秋三個季節洗禮的落葉,是葉雕的首選。黃櫨、白楊、冬青、梧桐、銀杏,每片樹葉都有自己獨特的形狀和脈絡,每件作品都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靈動的故事。
濰坊核雕:徑寸之木呈現世間百態
“一粒芥子納須彌三千”,核雕以桃核、橄欖核、杏核等為原料,用一把刻刀,在方寸之間盡情發揮,創造出世間萬物,或花鳥魚蟲,或人間冷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便是世界稱其為“東方神技”的原因所在。
2017年5月30日,山東省濰坊市,《憶童年》核雕作品亮相。
一枚硬幣大小的桃核,經過打坯、布局、雕刻、拋光等一系列工藝,神還原明代《核舟記》中描繪的“核舟”:鏤空船艙,8扇門窗可自由開合;船頭45環錨鏈,環環相扣,轉動自如;船上的小書童正趴桌上酣睡,小和尚正仰頭打呵欠……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緒德的得意之作。
作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核雕產地之一,近年來,濰坊核雕以其古典的意境和東方神韻聲名鵲起,2008年6月,濰坊核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4月2日,山東省濰坊市青年核雕師田洪波展示其歷時一個月時間雕刻完成的《清明時節風箏飛舞》核雕作品。
臨沂煎餅:一張面餅卷出花樣年華
大米煎餅、小米煎餅,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煎餅大部分都是米白色或黃色的,但在臨沂蒙陰的煎餅大嫂徐海霞這里,一張張普通的煎餅卻變成了五彩繽紛的“煎餅花”,成為了沂蒙山區特色主食的“門面擔當”。
火紅的玫瑰、嫩黃的月季、魅惑的藍色妖姬……從傳統煎餅到栩栩如生的“煎餅花”,徐海霞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催開了一朵朵“致富花”。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五顏六色的“煎餅花”,所有原料都是純天然、無添加的綠色食品:黃色的是小米、胡蘿卜、黃桃、南瓜,紅色的是火龍果、甜菜根、紫薯,白色的是大米,黑色的是芝麻,綠色的是芹菜、菠菜等各種蔬菜,藍色的是蝶豆花,點綴的有紅棗,就連粘花的糊糊都是由糯米和土蜂蜜熬制而成的,絕對可以放心食用。
又好看又好吃,這樣的臨沂煎餅誰不愛呢!
泊里麥草畫:點草為“金” 一筆一刀皆傳情
麥稈兒是田間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了,小麥成熟收割后,剩下的麥稈兒或用作柴火,或被加工為飼料,但是,在勤勞聰慧的山東人民手中,它還有另外一種命運:華麗升級,變身藝術品!
麥草畫是青島地區古老的傳統技藝,其取材廣泛,山水、花鳥、人物等皆可呈現,麥秸獨有的光澤還讓作品多了一份古樸典雅的氣韻。
麥草畫的原材料雖然簡單,但制作工序卻復雜得很,先挑選出粗壯圓挺的麥秸,進行“浸”“染”“薰”“泡”“晾”等初步處理,然后以輕重緩急等不同手法,用烙鐵燙燒出麥秸的深淺、明暗,使麥稈呈現出黑、黃、白等層次和色彩,再經剪、裁、印、貼等二十幾道工序,最終制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作。
麥草畫吸取了國畫、油畫、版畫、烙畫、水彩、剪紙、雕刻、書法等之技巧、精華,使之不斷創新變化。
自古麥草總相宜,一筆一刀皆傳情。近十年間,泊里麥草畫已陸續成功申報了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濰坊風箏:紙鳶紛飛 萬物皆可翱翔
“銀線連四海,風箏冠五洲。”有“鳶都”之稱的濰坊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風箏之鄉,相傳兩千多年前,第一只木制風箏“木鳶”從這里起飛;如今,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自此出口。
在濰坊,萬物皆可飛!不同于人們印象中風箏纖薄、小巧的外形,濰坊的風箏花樣百出,有硬翅、軟翅、串式、板式、立體和動態之分,可以翩若驚鴻,也可以威武如航母。
2018年4月21日,在山東省濰坊市濱海國際風箏放飛場,各式各樣的風箏吸引了眾人目光。
紙鳶齊飛,讓濰坊有了不一樣的天空!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際風箏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設在了濰坊,如今,濰坊已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
歷史長河中的山東手造有著歲月沉淀之美,而如今的山東手造,正以更為親和且新奇的方式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廟堂專供,也不是曲高和寡的人間另類,它近在咫尺,更因著時代的鐫刻,更新創造出無限種可能。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王樂雙 綜合新華社、中國新聞網、青島廣播電視臺、海報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