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周學澤
手機查看
□ 周學澤
談起魯錦,很多人都會陷入回憶。
20世紀70年代,筆者生活的沂蒙山區,幾乎家家能看到木制的紡線車。織布機不是家家有,但大伯家曾有一臺高大的織布機,給筆者留下了“魯錦”的最初記憶。作為一項常見的勞動技能,那時一個村里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都會織布。
作為山東的民間土布織造工藝,2008年,“魯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過,魯錦是一個新詞,屬于“老工藝新表達”。之前,沒有誰把“魯”和“錦”組成一個詞,山東民間生產的“老土布”“老粗布”“花格子布”,因為圖案色彩絢麗,美麗如錦,在改革開放后被定名為“魯錦”。
從地域上看,“魯錦”這個名字恰如其分,魯錦的中心產地在魯西南一帶,恰好屬于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中心區。
嘉祥縣武氏祠漢畫像石上有“曾母投杼”的故事:曾母因為三次聽說曾子殺了人,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此外,流傳很廣的《三字經》中有孟母斷織的故事,所謂“子不學,斷機杼”。這兩個故事都發生在魯西南,都離不開織布用的“杼”,說明那時魯國的紡織業已經很發達。
據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任相宏考證:古代的紡織業和今天的魯錦,在紡織技術上是一脈相承的,但是所用原料不同,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齊紈魯縞”,紡織用的原料是蠶絲,今天魯錦所用的原料是棉花。而棉花是一個舶來品,“棉”字在中國最早出自《宋書》,棉花原產自印度,從海上來到中國,先到南方。至于棉花在全國的推廣,則遲于明初,由朱元璋以強制方式推開。由于棉花的獲取比蠶絲要容易得多,棉織物才逐漸代替了絲織物。
明朝初期,棉花開始在魯西南地區大面積種植,棉紡織技藝日趨成熟。隨著明清兩代織具的改進和紡織、印染技術的發展,魯西南地區的棉紡織業進入了繁盛時期,魯錦織造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代時魯錦曾作為貢品進獻朝廷。
嘉祥縣是著名的魯錦之鄉,該縣的趙芳云今年80歲,是魯錦織造唯一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織的魯錦不僅能織出“迷魂陣”“喜字錦”“孔雀開屏”等數百種紋樣,還能將漢字織進魯錦。
十五六歲時,趙芳云就跟著母親學習紡線織布。當時的鋪蓋、衣服鞋襪,都要自己動手織布來做。一開始紡線會渾身酸疼,時間長了逐漸適應了,會好一些。把紡好的線纏到線拐子上,準備織布時,還要經過闖杼、刷線、掏繒、吊機子等工作。
“腳蹬得狠,手要輕”是趙芳云自己悟出的經驗,這樣織出的布平整、密實、斷頭少。幾十年的經驗讓趙芳云的織錦技藝十分高超,十里八村的人都來向她討教。
高霞是趙芳云的侄孫媳,嫁過來后跟著趙芳云學習魯錦紡織,經常和奶奶一塊紡織,她告訴筆者,手工魯錦確實有機器生產不能代替的價值,一眼就能看出二者的不同:機器穿織不如人織得密,手工魯錦到處體現著人的創意,而且人的創意是隨機變化的,像變一個花色、織一個漢字,這些都是機器生產所不能實現的。
趙芳云家里現在還有5臺大型織布機,如今她上了年齡,偶爾還會下手織一下。高霞說:奶奶認為手工魯錦是好東西,值得傳下去,不管有沒有收益,都要堅持下去。
高霞告訴筆者,手工魯錦就是尋找有緣人,有時會遇到慕名而來的,一下能買很多。曾經想到網上銷售,但市場還有待拓展。有一次在北京展會上遇到一個客戶,很喜歡魯錦產品,就訂購了不少,但這樣的客戶不多。還有一次,在上海的一次展會上,遇到一位臺灣客商,他說很喜歡奶奶的產品,有藝術價值,要買回去當收藏品,而工業生產的魯錦就沒有收藏價值。
魯錦有益人體健康。嘉祥春秋源魯錦廠廠長張秋梅介紹:魯錦吸汗、透氣性強,穿著舒適,所制中式服裝寬袍大袖,穿上比較莊重。“以家居服為例,家居服都是以斜紋、提花為主,斜紋較柔軟,提花有按摩穴位的作用,特別是夏季,無論天氣多么炎熱,魯錦家居服穿在身上都不會貼身。”
但手工魯錦因為生產速度上不去,在工業化時代面臨新挑戰。魯錦織造程序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過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有紡線、染線、扽線、經線、闖杼、刷線、掏繒、吊機子、織布9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還有諸多子工序,生產速度比較慢,一個人一天最多織五六米,織100米往往需要一個月左右。
在這樣的情況下,手工魯錦的價格常常和勞動付出不成比例。問起收入,高霞說,如果有展會,一次就能收入一兩萬元,這兩年受疫情影響,一年也就幾千元的收入。手工魯錦如果定價過高,市場沒法接受,因此轉型生產是必須的。
實用工藝是魯錦的發展方向之一。高霞和奶奶會做一些手工茶席、小包、抱枕、小肚兜、棉鞋等,這些比較受歡迎。
體驗式旅游也正在實踐中。在春秋源魯錦體驗區的祥城巧女工作室,內設具有年代感的織布機、紡棉機,在這里,游客可以親身體驗手工紡紗、織布、縫紉、繡花、盤扣等傳統技藝。2019年,嘉祥一中等學校一年能來五六百學生,進行傳統勞動技能體驗。
“春秋源魯錦靠的不僅是傳統的工藝,還有現代的時尚觀念。”張秋梅說,現在工廠又建立了手工植物印染作坊,把中國傳統的草木染、扎染、藍染工藝用于魯錦面料,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工藝,與時尚、潮流相結合。他們還將策劃開發劉山口魯錦古村落,建設生態民俗旅游度假村,利用附近的空心村,打造體驗魯錦、蠟染、扎染、魯繡等傳統手工藝魅力的生態民俗旅游度假村,讓更多游客感知魯錦,愛上魯錦。
前幾年,經過多方考察,趙芳云與嘉祥古精紡魯錦有限公司簽約,成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和技術顧問,每隔10天,她就去公司開設的魯錦織造培訓班授課,進行技術指導,公司也給她一些費用,可惜的是,后來公司生產經營出現一些問題。但這個方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正確路徑。
高霞和張秋梅有過交流,張秋梅認為,趙芳云老人的很多設計理念和圖案設計很好,可以寫成一本書,成為工業生產的模板,這有利于古老技藝的傳承。
現代工業設計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各種學科、技術和審美觀念的交叉產物,飽含創造者的智慧和心血,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工業設計,需要尊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強調“知識產權”意識,讓設計體現出該有的價值,這是古老技藝傳承必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