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手機查看
1月10日清晨,驟降的氣溫裹挾著冰冷的雨雪來襲,讓人忍不住把衣領拉得更緊些。但在位于濟寧市泗水縣柘溝鎮魯柘硯工藝研究所院內,匠人們卻脫掉了棉襖、鉆進窯洞,在滾燙的爐火熄滅后,像迎接一場盛大慶典般,捧出了歷經一周淬煉而成的魯柘澄泥硯。這一刻,周圍的冰冷被瞬間驅散。
“你看這窯變帶來的顏色變化,多美!又是一件難得一見的佳品!”作為魯柘硯工藝研究所的新“掌門人”,一直守在窯口的楊慶芹在接過一方新出窯的硯臺后感慨道,“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多虧了父輩傾盡30多年心血,苦心鉆研、反復試煉,這近乎“湮滅”的魯柘澄泥硯才得以重現芳華。
魯柘澄泥硯,又名魯柘硯、柘溝陶硯,因產于周朝魯國屬地制陶古鎮柘溝得名,興于唐朝以前、盛于北宋、絕于南宋。1989年孔子文化節期間,山東省金石專家提出搶救性挖掘魯柘澄泥硯技藝,并恢復生產,泗水縣魯柘硯工藝研究所便應運而生了。
史料記載嚴重匱乏,重拾傳統技藝,談何容易?這對當時被任命為魯柘硯工藝研究所所長的楊玉禎而言,“責任”要遠大于“興趣”。可隨著一次次的史料發掘、技藝復原,以及在惡劣生產環境下的“屢試屢敗、屢敗屢戰”,魯柘澄泥硯“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等有別于其他石硯、泥硯的特性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其獨特的工藝魅力,更是推著“寶硯”一步步浴火重生。
與黃河澄泥硯采用的黃河河泥不同,魯柘澄泥硯使用當地含沙量低的高密度原礦土制作,經澄泥、制坯、陰干、裝窯、燒培、雕刻、打磨等30余道純手工工序制成,方寸硯臺的制作周期長達3個半月。
“因為不含沙,對空氣濕度和風又敏感,泥土在晾曬和燒制過程中極易出現碎裂。”今年已經85歲高齡的楊玉禎老人告訴記者,任何一個環節的小紕漏,都可能導致成品率下降。因此,魯柘澄泥硯制作技藝的恢復,就像是把手探進茫茫歷史迷霧,去觸摸那微微一縷溫潤的光澤。
晾曬房的窗戶哪怕有一絲縫隙,都有可能因為有風吹入而造成土坯開裂,就先用泥土把窗口封死,再糊上幾層塑料布;制大型魯柘硯需要把土坯徹底晾透,匠人們就耐心地將晾曬時間從一個月、兩個月,漸漸延長到一年,甚至一年半;燒制效果難以控制,就一批一批地換著位置擺放泥硯,再詳細地記錄下每次的燒制溫度和成品效果,摸索其中的規律……可以說,整個技藝的恢復過程,就是一個學習、試錯、經驗總結的往復循環。這樣的循環,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在繼續,唯一不變的,是對傳統原料和手工的堅持,對魯柘澄泥硯的執著追求。
如果說,配方、燒制等工藝,是在考驗匠人們的制硯經驗,那么,長于刻工和藝術表現的魯柘澄泥硯,對雕刻技藝同樣有著極高的要求。
古人語:“人逾四十不學藝”,意在強調,上了年紀后學技藝的成本和難度都會高很多,而初次拿起刻刀的楊玉禎,已經超過了五十歲。在最初的三年中,楊玉禎不斷從參與恢復魯柘澄泥硯制作技藝的魯硯大師石可身上汲取營養,邊研究邊練習,縱然滿手被劃得都是血口,破舊潮濕的研究所讓他很快患上風濕病,他依然耐心地鉆研著雕刻技藝,并在沿襲山水、龍紋等傳統雕刻內容的同時,深度發掘本土文化,依托《史記》記載,創作出“泗水取鼎”等獨具柘溝文化特色的硯臺,使魯柘澄泥硯的名稱得到更為具象化的詮釋。而結合時代熱點推出的慶祝港澳回歸紀念硯、慶祝建黨100周年紀念硯等,更是將時代性與藝術性進行了有機融合。
“我們不會為了提高成品率往原礦土中摻入沙子,那樣會影響硯臺的圓潤度和光澤度;我們也不會為了省時改用機械打磨,因為在這道工序上,機器打磨不出用砂紙手搓三天的質感……”談起好不容易找回來的“老手藝”,楊玉禎執拗地把“手作”作為技藝之本,堅定地要求每名徒弟和匠人長期堅持。
正式被確定為唯一一名省級“非遺”魯柘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后,楊玉禎開始致力于傳承人才的培養,先后義務收徒20多人。如今,泗水范圍內的制硯、制陶匠人多是從魯柘硯工藝研究所一步步成長起來,且已呈現星火燎原之勢,而魯柘澄泥硯也開始頻繁亮相于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等大型文化展會,展現出山東手造的匠心工藝,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