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栗晟皓
手機查看
春節期間,在莒縣家家戶戶的門上,除了張貼著紅底黑字或金字的春聯之外,在門楣上還貼有一排長方形的鏤空剪紙。
這種彩色的剪紙名叫過門箋,在莒縣民間,流傳著“過門箋、落門箋,落在地上都是錢”的美好寓意。2008年,莒縣過門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莒縣過門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莒國古城商業街名為“剪紙物語”的剪紙博物館門口,一塊寫有“國家級非遺”5個金色大字的牌匾格外顯眼。館內的展廳里,各式獨具匠心的過門箋主題剪紙作品琳瑯滿目。
在剪紙博物館的研學區,國家級非遺項目莒縣過門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莒縣第二中學美術教師于紅正向游客和學生們一邊講解著莒縣過門箋的歷史和制作技巧,一邊演示著制作過程。不一會兒的工夫,一張平淡無奇的彩紙隨著她一剪一刻,逐漸變成了一幅精美的剪紙作品。
“莒地貼‘過門箋’的習俗最晚在明代就已在民間盛行,制作流程為出圖、制版、打制刻刀、裁紙、砸刻等……”于紅介紹,“傳統的過門箋是長方形,長約一尺,寬約七寸,中間鐫有圖案,鏤空的飾面上有方孔錢紋、萬字紋、水波紋等,下呈穗狀。每套5或6張,主要是在春節到來時一字排開貼在各家的門楣上。”
于紅與過門箋的結緣,源自于她的父親于永勝。“過門箋的制作到我這里已經傳承了四代。我從小就看著父親制作過門箋長大,當時還覺得司空見慣,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但父親經常教育我說,這是老一輩留下來的寶貝,一定得把它傳承下去。”于紅回憶說。
雖然過門箋的制作工藝并不復雜,但是基本功必須扎實。“以前的過門箋都是單色的工藝,大多是多張彩紙摞在一起,以砸刻為主。這不但要求手穩,而且對砸刻力度的把握也很重要,輕了刻不透,重了又太費力氣。同時,圖案設計更是贏得市場的關鍵,只有富有新意的作品才能受群眾的歡迎。”于紅說。
在興盛時期,莒縣從事過門箋制作的村民一度達到數千人。近代以來,隨著機械化的引入,花樣簡單、模板單一的人工制作被機械設備取代,從事過門箋制作的村民數量驟減。與此同時,過門箋還存在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過去只有在春節期間才會制作和銷售而且只能放在門楣上使用,傳承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于紅從父輩的手中接過過門箋制作的接力棒后,一直苦心鉆研。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和父親的言傳身教,她開始對過門箋的制作和傳承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她結合自己的美術專業專長,在扎根傳統藝術的同時探索將傳統技法與現代生活接軌,嘗試把剪紙、木刻、國畫等技法融入過門箋的設計和制作中,創制出多色套刻制作樣式,并帶領團隊精心創作了以“莒文化”為題材的精品剪紙,把人物和故事搬到剪紙作品當中。同時,她還創新利用手工染制紙張,克服紙質作品易發黃褪色、難保存的問題,并把作品制作成冊,接軌文化旅游產業。
“這個春節假期,我們自主設計創作的過門箋主題文創產品供不應求,很多產品都斷貨了。看到這么多的游客市民喜歡,我們后續的創新和傳承也更有動力了。”于紅高興地說。
更讓于紅感到欣喜的是,正在讀大學四年級國畫專業的侄女于志雯已經加入到莒縣過門箋的傳承當中。“大學畢業后,我也打算從事莒縣過門箋剪紙的傳承與創新事業。我想把更多年輕時尚的元素與國畫的傳統技法相結合,讓莒縣過門箋這項民間藝術走上更廣闊的舞臺。”于志雯說。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栗晟皓 通訊員 鄭麗娜 杜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