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深讀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那些關鍵數字該如何理解?
2022
滿倩倩
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北京報道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了《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新變化?目標數字為何如此設定?又該如何理解報告中事關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的關鍵數字?
深讀兩會,新鮮視角,海報新聞為您一一解答。
給出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取向
和往年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除了介紹去年的工作回顧、部署新一年的政府工作任務以外,還專門提出了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
報告特別指出,綜合研判國內外形勢,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
“爬坡過坎”意味著道路艱險,要實現目標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環顧世界,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審視國內,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態勢、走勢認得清、看得準,因此,越是困難越要堅定信心、越要真抓實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著力辦好自己的事。
GDP增速為何設為5.5%左右?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些都是事關我國2022年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的關鍵數字。
其中,關于5.5%左右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定,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在國務院新聞辦吹風會上回答海報新聞記者提問時解釋,“主要考慮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并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為,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
那么到底今年能否實現目標?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首場“部長通道”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給出了自信的回答: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114.4萬億元,中國經濟一年凈增13萬億元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第一次;按美元折算,增量達到3萬億美元,也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后勁很強,韌性很強,市場主體活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很強,這是實現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信心和基礎所在。盡管今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較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也不少,但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實現全年目標任務。
城鎮調查失業率為何控制在5.5%以內?
就業是關乎民生的大事。海報新聞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今年穩就業的任務更加艱巨,同時也提出今年城鎮調查失業率的目標控制在5.5%以內。
記者了解到,去年我國受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疫情災情交織等影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較多,對穩就業造成不小影響。今年穩就業之所以艱巨,是因為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近1600萬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增加到1076萬人、再創歷史新高,承載數億人就業創業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仍面臨較多困難。
為此,報告提出,2022年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拓寬就業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各類專項促就業政策要強化優化,對就業創業的不合理限制要堅決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在3月5日舉辦的國務院新聞辦吹風會上,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也表示,隨著勞動者擇業觀念變化、企業用工方式多樣,特別是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我國靈活就業不斷增加,規模約2億人。靈活就業為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在疫情時期對保障民生尤為重要。壓實各方特別是各地保就業責任,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責任編輯:鞏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