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余東華
手機查看
□ 余東華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大部署,拉開了推進黃河國家戰略的序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全面系統部署。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他強調:“確保‘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
黃河國家戰略實施三年來,山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開新局”,有效發揮了山東半島城市群在黃河國家戰略中的龍頭作用。下一步,沿黃各省區應強化協調聯動,做好“水”和“碳”兩篇文章,深入推動黃河國家戰略向前邁進。
取得顯著成效
山東是黃河流域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和產業大省,具備引領國家重大戰略有效有序落地實施的基礎和條件。三年來,山東在以下重點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第一,打造生態治理標桿。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上引領示范,山東集中實施一大批生態修復項目,著力打造大江大河生態保護治理的重要標桿和典型樣板。比方說,以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修復和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為重點,組建黃河流域山東段重點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庫。第二,建設科技創新走廊。加大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重大問題研究力度,聚焦水安全、生態環保、植被恢復、水沙調控等領域開展科學試驗和技術攻關。第三,做強先進制造基地。提高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對傳統產業滲透率,推動黃河流域優勢制造業綠色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賦能。第四,優化生態農業園區。大力建設高標準節水型農田,實施保護性耕作,開展綠色循環高效農業試點示范,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積極支持種質資源和制種基地建設。第五,培育黃河文化典范。傳承弘揚保護好黃河文化,全方位抓好黃河文化建設與發展,開展一系列黃河文化宣傳活動,賦予黃河文化新內涵,增強黃河文化新活力。第六,構建對外開放高地。山東是黃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具有“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顯著優勢,濟南、青島、煙臺實現聯動,帶動半島城市群新一輪對外開放。
強化協調聯動
黃河國家戰略實施以來,山東積極發揮龍頭引領作用,推動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際合作聯席會議制度。下一步,沿黃各省區應在以下領域強化協調聯動,探索建立省區之間的協同合作機制。
黃河流域產業發展與產業布局協同合作機制。黃河流域九省區可建立產業項目合作開發和協同發展機制,設立流域產業項目協調審批辦公室,按照節水原則和綠色發展要求,共同商定產業項目落地標準;嚴格按照協同發展、利益共享、有效循環的原則推動黃河流域產業合作,避免惡性競爭,讓產業規模效益和范圍經濟最大化;同時,鼓勵上中游省份利用礦產、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優勢在下游省份產業園區投資建設產業項目,形成“產業飛地”,在產業布局上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
黃河流域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協同合作機制。黃河流域各省區之間在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領域的互聯互通建設相對滯后,跨區域人員、物資、信息交流尚不方便。應建立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的聯動機制和工作小組,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布局流域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推動改善流域軟硬件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所帶來的外溢效益。在黃河流域資源開發方面應統籌行動,尤其是在水資源方面需要統一調配,以使用效率為優先導向,提高整個領域的資源配置效率和資源高效利用能力。
流域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和公共政策協同合作機制。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大江大河的環境治理、生態治理、社會治理和經濟治理都需要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協調,在保護中治理,在治理中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建立流域環境治理的聯動機制。尤其是在建立流域的生態治理、社會治理和公共政策協同機制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和優先設計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動流域上下游合理分工和協同聯動。建立流域省級河長聯席會議制度,推進黃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公共政策協同合作實現共同富裕,將黃河建設成永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評價機制。應充分發揮黃河流域“智庫聯盟”作用,多方聯手共同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礎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機制,構建“黃河流域生態文明指數”“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指數”和“黃河流域GEP核算指數”,定期發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動態進展,引導流域省區之間主動協同合作、共享發展。近期,尤其要探索建立能夠充分體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科學時序的合作和評價機制,完善考核機制,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公民意識和高質量發展的內生能力,為奏響黃河流域協同發展“大合唱”提供決策參考。
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聯動的協同合作機制。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五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之間的協同和聯動。應探索建立五大國家區域戰略之間的協同合作機制,在生態合作、產業合作、創新合作、文化合作等方面積極探索,建立合作清單,實現項目化管理,協同構建國內大循環發展格局,合作參與國際大循環,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做好兩篇文章
一是“水文章”。黃河流域的“水文章”就是要做好生態保護的文章,實現從科學治水到高效用水的體制機制轉換。沿黃省市應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打通水系,完善水網,將“水”作為最大公約數,合作建設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和用水網絡。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考慮局部性通航和季節性通航,最大限度發揮“水”的作用。在用水和節水方面,需要樹立由“取”到“安”的黃河治理新思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按照“四水四定”原則,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新方針,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制定差異化發展路線圖,實現水資源效益最大化。
二是“碳文章”。黃河流域的“碳文章”就是做好高質量發展的文章,應建立推動“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流域合作機制,發展低碳經濟。應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將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與碳中和結合起來,在碳排放方面實現從流域示范向服務全國的跨越,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現階段,要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產業生態化轉型和生態產業化發展,通過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節能降碳目標,最終將黃河流域建設成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的樣板和典范。
(作者系山東大學黃河國家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姜凱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