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海報評論員 熊苗
近日,面對疫情防控新形勢和新冠病毒變異株新特點,多地新冠病毒感染者數量仍在增加。這個冬天無疑將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留下刻痕,但最終留下什么樣的記憶痕跡,確是由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參與刻寫的。
首先讓人欣慰的是,連日來,從公眾人物到身邊的“朋友圈”,越來越多人開始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陽過”經歷。這種民間自發科普和專業科普形成良性互動,讓新冠“脫敏”,脫去病恥感和恐懼感,這是人們更好應對病毒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另一方面,隨著就醫用藥需求的增加,“120呼叫激增,咨詢、重復撥打占比超七成”“異地網購藥品攻略:搶占縣城退燒藥”“低買高賣,在朋友圈銷售抗原”等現象,也是事關醫療資源配置的亟需解決的難題。
針對社會需求,政府正在從加大相關藥品供給,擴大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供給,推動分級診療,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等方面多管齊下,解決買藥難和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而作為個人,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很多暖心的事情也正在我們的身邊發生。
在同學朋友群里,大家互相打氣,互相關心,互相分享“心得體會”;在小區社區群里,有人“求藥”,馬上有熱心鄰居“無接觸”送上門;甚至有人自己家已經“陽”了,也愿意主動勻出幾片退燒藥給“陽”了的鄰居;獨居“陽”了發起高燒,鄰居知道后給送了三天飯,定點投喂……這些都是身邊的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事讓我們有了更多抵抗病毒的勇氣和底氣。
困難和善意總是混合出現,當更多的善意匯聚起來,就形成面對困難的強大力量。就醫用藥的困難只是暫時的,適量的藥物準備是必要的,特別是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但過量囤積只會造成浪費,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讓藥物流動到更需要的人手里。盡量多學習一些防護和照料知識,學會科學用藥,熟練掌握互聯網診療就醫,這些都是在為共渡難關做貢獻。
只要我們少一些恐懼,多一些理性,讓有限的醫療資源流動起來,讓它總是在服務于最需要的人,最終造福的將是所有人。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多一份善意,眾人的力量就能壓倒眼前的困難,寒冬因為暖意,在記憶中就不會寒冷。疫情后的春天是所有人共同的春天,期待最后共同的勝利。
責編:張靜寧
審核:劉欣
責編: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