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中國山東網
手機查看
張景憲,山東省菏澤市經濟開發區佃戶屯街道辦事處張和莊社區人,現任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是一位資深網民。1982年10月入伍,1985年8月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88年10月退伍,2007年10月,返鄉二次創業,任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至今。
張景憲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以來,做為一名退伍老兵,他傳承紅色基因,滿腔家國情懷,歷時12年,行程上萬里,寄信上千封,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發帖無數個,為埋葬在張和莊烈士陵園的136位無名烈士尋親找家,找到86位烈士姓名和家庭住址,并成功找到38位烈士家人。張景憲為無名烈士尋親找家的事跡曾被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焦點訪談”欄目“等著我”欄目和“中央新聞”等18家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進行多次報道。新華社等眾多媒體紛紛報道,在全國廣為流傳。他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嘗試“互聯網+農村社會治理”的探索,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四德”模范人物評選等活動。張和莊獲得省級文明社區、菏澤市紅色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張景憲本人也被評為菏澤市道德模范和感動菏澤年度人物、“中國網事·感動山東2019”年度網絡人物、中國紅色基因傳承者榮譽稱號。
疫情無情人有情,老兵撐起一片天
為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張和莊社區在2019年成立了退役軍人服務站,本著“為兵解憂,為兵解難,為兵解困,為兵服務”的工作理念,結合“楓橋”經驗,打造農村基層工作亮點。張和莊社區自1991年至今,無一上訪事件和網絡輿情事件。社區現有退役軍人31名,在退伍老兵張景憲的帶領下,疫情期間,退役軍人服務站的志愿者們積極投身疫情攻堅戰,始終戰斗在疫情防控前沿,為打贏疫情防控做出了貢獻。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張景憲臨危不亂,迅速安排部署,帶領退役軍人服務站的志愿者們堅守崗位,奮戰防疫一線,組織流動宣傳車,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互動平臺,在社區宣傳疫情預防知識和勸導居民不外出,不串門,不走親訪友,奮戰在入戶宣傳、疫情摸排、卡點值班、勸阻聚集、整治經營等疫情防控工作最前線。他的做法得到了社區居民的高度贊揚和認可,張景憲和退役軍人志愿者們也在用實際行動詮釋張和莊退役軍人的的責任和擔當,并且自發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捐錢捐物更是不在話下,一幕幕暖心的愛心捐贈匯聚成一股股強大的暖流,堅定了社區居民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張景憲充分發揮了部隊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優良傳統,在村民群眾都閉門不敢外出時,他們始終是村落的逆行者,宣傳引導,摸底排查,在大難面前,舍小家為大家,踐行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展現出新時代農村基層退役軍人服務站的風采。
2020年,退役軍人事務部首長、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菏澤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主要領導一行在開發區關工委領導的陪同下到張和莊退役軍人服務站進行工作調研,聽取張和莊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張景憲的介紹之后,首長和領導對張和莊退役服務站的工作非常滿意,對退役軍人在疫情期間的奉獻和壯舉豎起了大拇指,高度的贊揚了張和莊退役軍人服務站的志愿者們是當代最美退役軍人,疫情面前彰顯軍人本色的勇于擔當、敢于沖鋒的戰斗精神。
首長對張景憲為烈士尋親找家的壯舉給予高度贊揚,并且說“時隔幾十年,能幫助犧牲的烈士找到家,實在不容易!在缺少信息,缺少記載資料的戰爭年代,十幾年來長期堅持下來,貴在難得,充分體現了退伍老兵的堅持不懈的精神,你真是菏澤紅色老區的驕傲啊!”
一段軍旅情,一生軍人夢,要為無名烈士尋親找家
2007年,張景憲響應國家號召,回農村二次創業,隨后參選為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2008年清明節前夕,張景憲組織黨員在烈士陵園掃墓時,老黨員張廣銀提出:“你也當過兵,也上前線打過仗,你看咱莊上這些烈士家是哪的也不知道,你能不能幫他們找找家?”就是這樣不經意的一句話,加上小時候受父母影響,張景憲自幼便對烈士陵園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烈士陵園一直是他心中的“圣殿”,以及自身軍旅生涯和參戰經歷,使得張景憲與長眠于此的烈士們產生一種特殊的感情,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為先烈們做些什么,自此在烈士墓前許下諾言,要為無名烈士尋親找家,讓英魂回歸故里。
十三年尋訪,跌宕起伏終得花名冊
張景憲從本村老人、周邊烈士紀念館以及百度百科入手了解當年信息,時年80余歲的老村長王書義只記得當時埋葬烈士的情景,至于烈士是哪個部隊的,姓誰名誰,則不知道。
經過多方打聽和探訪,2009年,在菏澤黨史專家祝厚江的幫助下,通過對大量歷史資料研究和考證,張景憲最終認定這些烈士當時所屬部隊為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23師67團。2009年至2012年間,張景憲多次前往濟南干休所、榮軍醫院等地尋找“老八縱”戰士,均未能獲取有價值的線索。
2012年底,開發區管委會對烈士陵園進行投資改造,散葬烈士集中管理,在區民政部門、佃戶屯街道及有關媒體的幫助下,2013年2月25日,一篇一老兵要為無名烈士找“家”的新聞在齊魯晚報上刊登,菏澤退伍老兵劉浩然看到媒體報道后,前來烈士陵園祭奠,時年58歲的劉浩然,1975年參軍時,所在部隊就是由這支老八縱部隊改編而來的。劉浩然介紹:8縱實際上是魯中軍區地方部隊升格而成的,它當時抗日戰爭活動范圍主要是在泰安、萊蕪、淄博這一帶。抗日戰爭到1947年這段時間也不長,這些烈士的籍貫應該是這一帶的,當時它是抗日戰爭一個部隊,到1947年2月,部隊進行整編,它整編為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23師67團。又經過進一步查尋,烈士生前所在的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發展到今天,就是現在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26集團軍某旅”,軍部在濰坊!
2014年清明節前夕,當地政府向26軍發了求證函,張景憲一行來到了濰坊,找到陸軍第26集團軍了解情況。部隊的軍史館里,還記載著當年那場戰役的情形。
據軍史館同志介紹:1947年9月份,我們華東野戰軍八縱挺近到菏澤地區以后,首先參加了沙土集戰役,接著又參加了土山集戰役,12月份參加對菏澤市區的主攻,我華野第八縱隊有136名烈士埋在了菏澤的張和莊一帶。讓張景憲沒有想到的是,部隊還找到了當年的烈士花名冊。這些烈士是八縱二十三師,時年的七十七旅的前身部隊。共找到94名烈士,其中有詳細地址和姓名的有86名,看到烈士花名冊上記錄的一個個名字和籍貫,張景憲激動不已。
電話尋訪一位烈士親屬,千封信助力烈士尋親
拿到花名冊后,張景憲決定根據花名冊記載的姓名和地址,通過撥打114查號平臺和網絡數據查詢烈士親屬,經過多次查詢,最終找到了烈士張文祿的侄子張啟華和張啟山。據張啟華介紹,張文祿是其四叔,張文祿母親去世時給他講,一定要找到他四叔張文祿。之后幾年,張啟華和張啟山多次到張和莊烈士陵園祭奠。
由于年代久遠,電話尋找過于太過困難,尋找效果也不明顯,再加上平日繁忙的工作,張景憲決定以書信的形式尋找。根據烈士花名冊名單根據烈士花名冊名單打印的85封幫烈士尋親信件發往山東、河南、山西等十余個省市,2014年至2019年間,至少每年兩次,至今共寄出千余封書信,但大部分書信卻被原封退回。
2015年,在臨沂蒙陰縣坦埠鎮郵遞員王德健的幫助下,經多方打聽驗證,最終村里活動中心的一位老人給出了有價值的線索。烈士龔建厚當兵時登記的姓用的是公家的“公”,登記的姓名與實際也有所出入,經多方查證,最終確定龔德營就是公建厚烈士的侄子。2019年清明節前夕,王德健和烈士親屬龔德營第一次來到張和莊烈士陵園。
2017年3月,張景憲發往陽信縣的郵件在朋友圈中迅速傳播,引起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在陽信縣人大副主任秘淑芳的幫助下,找到了活著的“烈士”魏元吉。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連同魏元吉在內的四位陽信縣烈士成功歸鄉。
自2019年8月1日,山東省網信辦、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新華社山東分社,向社會發出“讓思念發光,幫英雄回家”的大型為烈士尋親找家活動拉開了序幕,40余天,老兵張景憲與8家省內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行程8000余里,跨越三省,8個縣區,截止今日,共為38為烈士找到家。在為烈士尋親的路上,得到了烈士生前所屬部隊、烈士生前戰友、烈士家屬的大力幫助。2019年底,老兵張景憲又獲得“中國網事·感動山東2019”年度網絡人物及中國紅色基因杰出傳承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