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手機查看

【內容提要】
8月29日,新華社播發通訊《在這里,看見中國蔬菜產業未來》。文章說——
1989年,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山東省濰坊壽光市三元朱村試驗成功,“大棚革命”序幕拉開,一舉奠定了壽光30余年“中國蔬菜之鄉”的地位。如今,壽光年播種蔬菜面積達60萬畝、年產450萬噸蔬菜,是全國名副其實的“菜籃子”。站在新起點上,壽光推動蔬菜產業由傳統生產基地向綜合服務基地轉型,推動以農業全產業化為核心的“壽光模式”提質升級。

【圖文呈現】
在這里,看見中國蔬菜產業未來
1989年,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山東省濰坊壽光市三元朱村試驗成功,“大棚革命”序幕拉開,一舉奠定了壽光30余年“中國蔬菜之鄉”的地位。如今,壽光年播種蔬菜面積達60萬畝、年產450萬噸蔬菜,是全國名副其實的“菜籃子”。站在新起點上,壽光推動蔬菜產業由傳統生產基地向綜合服務基地轉型,推動以農業全產業化為核心的“壽光模式”提質升級。
種業研發。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占地1500畝的壽光現代農業創新創業示范園,160個高標準大棚整齊排列。這些大棚由壽光國資企業投資建設,租賃給周邊農戶經營。
“自己建大棚需要30多萬元,現在只需付3萬元租金就行。”村民劉相勇在園區租賃了5個大棚,一年蔬菜銷售收入超過40萬元。
園區運營經理韓永琦介紹,過去農戶種菜,用種用肥不統一,管理技術有高有低,蔬菜質量參差不齊。現在園區實行統一的農資采購,技術指導,對外銷售,且直接對接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園區+農戶”的種植方式,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
2018年以來,壽光規劃建設總占地2.3萬畝的18個重點蔬菜園區,全部應用智能設備,物聯網應用率超過80%。水肥一體化設備、自動放風設備、自動卷簾設備、自動噴淋設備、遮陽網、補光燈……借力高科技,壽光蔬菜生產全力向“智慧農業”邁進。
“智能化設備精準調節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等環境因子,大大提高肥水利用率,農藥用量也會因病蟲害減輕而減少。既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又保證蔬菜產量高、質量優。”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技術總監劉立功說。
有了高科技,菜農們的勞動強度也降低了。洛城街道東斟灌村51歲的種植戶李保先說,點開手機就能隨時看到大棚溫度、濕度等數據,還能遠程遙控卷簾、放風、澆水。“在家喝著茶、哄著孩子就能種菜。”
多款機器人協同配合,實現巡檢、采摘、運輸全自動運行。
自主研發破解“卡脖子”難題
從事種業研發20多年的壽光市三木種苗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森回憶,壽光蔬菜產業剛起步時,種植戶都用農家種子,產量較低。到了20世紀90年代,蔬菜種子研發領域世界排名前十的企業紛紛進駐壽光。高峰時期,西紅柿、無刺黃瓜等洋種子占據七八成市場份額,經常隨意提價,菜農有苦難言。
山東壽光蔬菜種業集團營銷負責人劉京祥說,像彩椒等進口種子,貴的時候一粒能賣一塊錢,老百姓種一畝地,光種子成本就能有2000多元。
種子利潤被人拿走,持續創收就沒戲。為了盡快突破卡脖子技術,2010年,壽光蔬菜種業集團成立。2014年,集團收購了荷蘭貝爾亨蔬菜育種農場,在此基礎上建設了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荷蘭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家在荷蘭設立的以研發創新為主的農業中資公司。
出海勢頭日漸強勁,不僅為搭建“國際蔬菜種子谷”提供了良好機遇,更反哺本地種業育種能力建設。在壽光蔬菜種業集團,高標準的種質資源庫、分子育種實驗室、種子加工車間、種子周轉庫已經建立起來,實現育種研發到種子生產一條龍。“種質資源庫可保存種質資源20余萬份,目前入庫育種材料2.1萬份,是目前山東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壽光蔬菜種業集團研發中心主任程琳說。
對于菜農而言,如果不親自觀摩、品嘗新品種,一般不會輕易選購。為了搭建蔬菜良種展示平臺,壽光自2013年起連續舉辦了14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種業博覽會,累計參展單位3400余家,接待40萬多人次。
兼顧種業技術“引進來”和“走出去”,壽光近年來共培育起7家種業龍頭企業,自主研發蔬菜品種達到140個,年繁育蔬菜種苗達17億株,全市國產蔬菜種子市場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
將“壽光模式”推向全國
為探索蔬菜行業質量標準化,2018年7月,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在壽光掛牌成立。該中心通過研制和推廣蔬菜全產業鏈標準,實現全國蔬菜產業提質增效。
建設蔬菜質量標準數據庫、建立覆蓋主要作物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助力“壽光標準”在26個省份落地開花,全國新建蔬菜大棚中一半以上有了“壽光元素”。此外,濰坊壽光常年派出8000多名技術人員在全國各地指導蔬菜生產,向全國26個省區市提供農業問題集成解決方案,“壽光模式”逐步推向全國。
除了輸出人才與技術,旨在打造開放包容、互惠共贏的國際農業合作新平臺的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以下簡稱“菜博會”)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22屆。展會期間,國內外蔬菜產業及其相關領域的園藝技術、高科技栽培模式、名優蔬菜品種、現代農機裝備、優質生產資料得到充分展示和推廣,使壽光進一步奠定中國蔬菜產業的中心地位。
春末夏初,2021年菜博會如約而至。在展館里,管道栽培、樹式栽培、苗床栽培、霧培、復合式栽培等高技術含量的蔬菜栽培模式讓參觀者應接不暇,充分感受到農業技術迭代升級的神奇魅力;太陽能導光和光纖照明種植系統,訴說著低碳農業的前景;魚菜共生系統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循環農業的奧秘;智能物流栽培系統、潮汐物流栽培系統、吊掛番茄等集約化生產技術指引出智慧農業的發展趨勢……
在產業前端做好種業研發,在中間種植環節提升標準化水平,在后端培育和拓寬區域品牌,在壽光,一幅事關中國蔬菜產業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正徐徐展開。
(記者 徐寧)

【知道多一點】
“一棵菜”長成國內特色產業集群
2021年4月24日上午,壽光舉行“壽光蔬菜”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會,正式公布了“壽光蔬菜”品牌的相關logo標識。區域公用品牌發布后,將對壽光蔬菜品牌提升,開拓高端銷售渠道,實現品牌蔬菜優質優價,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壽光蔬菜產業瞄準品牌化、標準化、組織化、智慧化、融合化,從以前的單純種菜賣菜向種業研發、品牌打造、生態旅游、科技提升等多方面轉變。2020年,壽光蔬菜產業集群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建設的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4月20日上午,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開幕式上,一個專門環節,就是為桂河芹菜、侯鎮葡萄、古城番茄、孫集苦瓜、紀臺長茄、孫集黃瓜、斟灌彩椒、浮橋蘿卜、田柳西紅柿、孫集“蘋果”苦瓜等10個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的產品頒發證書。
2019年,壽光成功注冊“壽光蔬菜”地理標志集體商標,這是全國蔬菜產業唯一的集體商標。
壽光市蔬菜合作社聯合會會長崔玉祿介紹說,隨著“壽光蔬菜”logo的公布,將按照“區域+企業+產品”三位一體的思路,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或者合作社,授權使用“壽光蔬菜”logo,持續推動壽光蔬菜走“品牌強農”的道路,讓“壽光菜”成為“品牌菜”的代名詞。
據不完全統計,壽光有8000多名技術人員在全國各地建設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導蔬菜生產,全國的新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
在全國眾多的農業展會中,壽光菜博會率先建立了一個“展位展示+實地種植”的展覽模型,打破了傳統的純展位式的展會形態,搭配先進的栽培模式和各具特色的蔬菜園林式景點,將農業展會與農業觀光旅游有機結合,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這在全國各大農業展會中開了先河。壽光蔬菜博覽園成為4A級景區。
壽光常年蔬菜種植面積60萬畝,年產量450萬噸,蔬菜產值110億元。目前,壽光正由傳統生產基地向綜合服務基地轉型,按照“做強兩端、提升中間”的思路,搶占蔬菜全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兩端,全方位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從一產獨秀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力轉型。(據農村大眾)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章安 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