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大眾網
李文潔
手機查看
編者按:紅黃藍綠橙,五色繪東營。東營市紅色文化底蘊深厚,“藍黃交匯”資源得天獨厚,生態廊道綠意盎然……近年來,全市人民攜手闊步新征程,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在建黨百年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從五個維度,聚焦東營市紅色革命歷史、黃色農業農村提檔升級、藍色海洋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環保、橙色溫暖民生等領域,推出“五色”東營系列深度報道,展示高水平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文潔 東營報道
東方白鸛之鄉、黃河入海的地方、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鳥類國際機場……如今,提起這些優雅的代稱,人們都會想到東營。這座年輕的城市,隨著“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文化旅游品牌越叫越響,綠色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
“城在濕地中,濕地在城中”
“一廊一脈一堤環、一山兩湖三州島”。位于東營市中心城區東南部的天鵝湖蓄滯洪工程項目建設現場,紅色瀝青鋪成的馬路交叉縱橫,串聯著幾處均勻分布的蓄滯洪區,身著橙色工裝的工人正忙著栽種喬灌木,遠處隱隱傳來游人的歡聲笑語。“天鵝湖蓄滯洪工程構建起了城濕湖山網紅連廊、環湖游憩生態環線和城市繽紛生態綠廊三條貫穿景區的特色廊帶,是解決城市內澇、美化城市環境、打造‘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重要舉措。”東營市重點水務工程建設推進工作專班、天鵝湖蓄滯洪工程建設組組長周天奎向記者介紹,天鵝湖蓄滯洪工程涵蓋滯洪工程建設、濕地建設以及文旅項目建設三個階段,目前一期已完工,二期也在做著收尾工作。作為聯通河湖濕地、加強濱海濕地修復的重大工程,該項目也當之無愧地成為東營生態建設中的一座“里程碑”。
東營中心城11條水系貫通工程、33處積水點改造、67個內澇嚴重小區應急排水工程……環境的改善除去東營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推動,更離不開企業、市民的自覺維護。近年來,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濱海精細化工產業園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目標,聘請第三方環保監測公司對園區內地下水、有毒有害氣體、地表水、噪聲、土壤等定期進行檢測,并出具監測報告及時監控和掌握轄區環境質量形勢,堅定不移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城市生態改善貢獻了企業力量。
由中國科學院和省林科院聯合在東營建設的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黃河三角洲森林定位研究站,成為了黃河三角洲流域生態保護工作的“大后方”。開展濕地生態動態監測與評估、建立濕地生態預警與應急防范機制、編制《東營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出臺《東營市濕地保護條例》、實施濱海鹽堿地綠化攻堅、培育耐鹽植物新品種、30多項科研課題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一項項舉措和成果都在為“城在濕地中,濕地在城中”做足兜底保障。在東營市范圍內,經國家和省批準建設的市級以上自然保護地就有25處,成為真正的全球“天然加濕器”。
現如今,漫步東營城區,隨處有濕地相伴,綠樹成蔭、四季花開靚扮著整座城市的外貌,行進在黃河口生態保護區,撲鼻而來的新鮮空氣仿佛為人們在“洗肺”。
鳥兒進城安家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兩年,群眾普遍反映,東營的霧霾天氣少了、“東營藍”也開始頻繁刷爆朋友圈……“環境在不經意間變得越來越好。”三年前,許先生因工作原因選擇定居東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表示:“相比較之前,冬天的霧霾天氣幾乎不見了,平日里還能看到叫不上來名字的鳥兒來城區安家。”
而許先生口中的“不知名鳥兒”恰是東營的“市鳥”——東方白鸛。被譽為“環境的指向標”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對環境要求很高,2020年,東營市觀鳥協會志愿者例行巡護時,在東營市圖書館附近的高壓線塔架上發現了它們的蹤影,巢內三只幼鳥同它們的父母一起在城區安家落戶,這也顯示東營主城區的環境越來越好。從此之后,源源不斷的珍稀鳥類開始融入城鎮居民的生活圈,與人們和諧共生,共享美麗家園。
作為全球最大的東方白鸛繁殖地、全球第二大白鶴越冬地、全球第二大黑嘴鷗繁殖地,東營獲得“鳥類國際機場”的名號絕非偶然。
東營是一座因油而興的城市,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往往會給自然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如何才能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東營市嚴格按照“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過程防治理念,以60家石油煉制企業為重點,堅持先行先治、集中治理,全面提升全市行業VOCs治理水平,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謀項目就是謀未來,謀生態就是謀發展。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助力企業改造升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為主的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入駐東營,悅來湖科技人才聚集區建成孵化面積60.3萬平方米,聚集科技項目369個,山東省生物技術與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已編制完成建設方案,與10家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建設中試研發及服務平臺5個……一系列新型技術企業在全市控制碳排放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優化生態環境,好似逆水行舟,須臾不可松懈,2020年,東營市聚焦生態環保主責主業,按照“單項工作爭第一,全面工作創一流”的要求,擔當作為、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十三五”生態環保目標任務,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
用生態的辦法治理生態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千秋大計、時代命題,東營市緊扣這一國家重大戰略,堅持標本兼治系統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扛穩扛牢保護母親河的時代重任,堅持以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在生態保護方面再創佳績。
初夏時節,爛漫的槐花在利津縣王莊險工開得格外絢爛,很難想象,這里曾是決溢6次的黃河有名的險工之一。堤壩上修建的復古式涼亭為附近村民提供了休息娛樂的去處;沿岸種植的柳樹、槐樹等樹木、花卉隨著四季變化呈現不同的風景,吸引了成群的小動物“駐足觀光”;穿梭在黃河廊道,還時常能遇到騎行的游客……黃河在此進行最后一次“彎道超車”后匯入渤海,而作為黃河入海的最后一站“檢票口”,王莊險工在實現防洪固堤、確保黃河順利入海的基礎上更是成為了居民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得益于加快建設黃河生態廊道,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目標,東營市牢記“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圍繞黃河流域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改善綠化、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等項目,整體規劃北二路沿線及金湖銀河片區綜合開發項目,對片區進行整體打造,推進產城融合,高標準建設黃河生態廊道。東營市委書記李寬端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要堅持陸海統籌、系統治理,建立聯動聯防機制,推動上下游、干支流綜合治理,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用生態的辦法治理生態,真正將黃河建設成為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河、幸福河。
東營利用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游資源,加快文化和旅游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旅游產品質量。以“挖掘休閑內循環,推進文旅大循環”為主題的2021中國休閑旅游大會于5月24日-26日在東營順利召開。作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地處黃河入海口,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優美,是發展休閑旅游的絕佳選擇,東營市依托環境改善,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此次中國休閑度假大會選擇在東營召開,既是對東營休閑度假產業發展的認可,也是對東營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成效的肯定。
黃藍交匯、黃綠相映,一幅屬于東營的綠色生態大幕正在徐徐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