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大眾網
張穩
手機查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穩 煙臺報道
長島,地處膠遼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由151個島嶼組成,擁有187.8公里的海岸線。進入六月份,長島即將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碧海藍天,海鷗飛翔,省內外的游客紛至沓來。
在這滿目蔥郁中,如今的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長島綜試區”)相比三年前,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育保苗廠遍地的情景早已不見,曾經裸露的黃色山體也長滿了棉槐等灌木……“海上仙山” 逐步變成了“碧海青山”。
長島
100%完成有居民島嶼裸露山體生態修復治理
6月10日,在長島綜試區南長山街道孫家村的北海邊,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看到,這里種滿了鼠尾草。而就在2017年之前,這里還全都是海參育保苗大棚。
孫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偉告訴記者,當時整個孫家村100多戶村民,有90戶都從事育保苗工作。“村南村北兩三百個大棚沿海連成一片,冬天燒煤加熱海水,岸線上根根煙囪冒著黑煙,近岸的魚、蟹、藻類等生物近乎絕跡,海邊的道路也是泥濘不堪。除了在這干育保苗的,其他人根本不會來這里。”
南長山街道孫家村的北海邊
要發展更要生態,孫家村意識到綠色發展的意義,決定開展岸線修復集中攻堅活動。2017年底,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拆除育保苗廠,岸線近8萬平方米育保苗場被完全拆遷。村里還對拆除區域進行了平整綠化,種植了鼠尾草,形成了精美的臨海公園。同時,育保苗場的拆除也改善了北海邊的海域、灘涂生態環境,配合海邊漫道,假以時日孫家村北海邊將會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
孫家村的變化,只是整個長島近年來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一個縮影。
2017年12月7日,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若干意見》,確立了長島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旅游度假區、軍民融合發展示范區”、打造“藍色生態之島、休閑宜居之島、軍民融合之島”的目標定位。2018年4月10日,省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規劃》,并由省發改委印發實施。2018年6月19日,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獲省政府批復設立。
“三年來,長島綜試區海洋生態資源和生物群落明顯恢復,綠色發展動能加快生成,基礎設施短板逐步補齊,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保護發展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正如3月26日煙臺市長島推進辦副主任田序潤在“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說的那樣,如今的長島綜試區相比三年前,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了解到,三年來,長島綜試區先后拆除了全部80臺風機,實現10個居民島31萬平方米裸露山體應治盡治,完成近海養殖騰退1.3萬畝,拆除岸線育保苗場86萬平方米,自然岸線和旅游岸線占比達到85%。
現在的長島,天更藍了,山更綠了,岸線更美了,海水更清澈了,海洋生物多樣性更豐富了。2019年,專家在長島海洋資源本底調查中發現,東亞江豚、斑海豹等珍稀瀕危生物群游景觀頻繁出現,鯨魚、海龜也經常現身,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明顯增多,野生海珍品、傳統經濟魚類資源逐漸恢復。2020年長島綠色GDP核算,也給出了生態環境好轉的具體數據。
100%實現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現在的長島,不僅裸露的山體得到了生態修復治理,還全面實施島外車輛“禁進”、島內車輛“控牌”,最大程度減少污染源,實現了新能源旅游公交體系全域運行、集中供暖清潔能源全域替代、污水處理全域覆蓋。同時,還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全域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之前島上沒有實行垃圾分類的時候,垃圾異味大,夏天蚊蟲多,島上一刮風,塑料袋就隨風飄散。自從推行了垃圾分類,垃圾變廢為寶,村里干凈了,好的環境吸引來了更多的游客,我們漁家樂的收入也提高了。”經營漁家樂的張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垃圾分類后村里發生的新變化。
智能垃圾收集箱
據了解,由于長島綜試區的居民分散居住在10個島嶼上,再加上其獨特的海島地域特色,居民生活習慣差別較大,可供借鑒的垃圾分類經驗不多。因此,長島綜試區因地制宜,采用了差別化的策略一體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
長島綜試區將生活垃圾以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為基本分類標準,結合島上旅游餐飲業多的特點,簡化分類標準,將餐飲單位產生的餐廚垃圾一并稱為廚余垃圾,便于居民區分。同時,還將島上特有的貝殼類垃圾,也進行專門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結束了以往作為其他垃圾處置時成本高、熱值低的弊端。
同時,為城鄉居民統一采購配置家用兩分類垃圾桶18000余套(組),城區居民一桶兩分,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容量各20L,漁村居民兩桶一組,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容量各30L。根據居民不同生活場景,配置符合居民使用要求的設施。在社區,每150戶-200戶居民設置一處垃圾收集點,并設置了31名引導員,在上下班的高峰每天引導3個小時。在漁村,每天固定兩次由垃圾收集員上門收集生活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后集中到村里的垃圾分類回收站。配置各型運輸車輛52輛,堅持專車專運,不同種類垃圾分別運輸。
2020年9月,長島垃圾分類工作達到了全域化覆蓋,各島收集的生活垃圾宜外運則外運,宜就地處置則就地處置。當前,長島綜試區累計建成廚余垃圾處置中心9個,通過生物發酵的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做到廚余垃圾不出島;有害垃圾統一回收,集中暫存后運出島交由專業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置;對西三島、北五島產生的其他垃圾分別以直運、壓縮外運的方式分別處置,徹底結束“垃圾圍島”的歷史。
經過一年多的不斷嘗試,長島綜試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而且保護了海島生態,打造了一張閃閃發光的“生態名片”。
“漁家樂·民宿”項目經營業戶覆蓋55%的漁村
在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同時,長島綜試區還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前提,加快推動生態旅游、生態漁業轉型升級,堅定不移走“綠起來、富起來、可持續”的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子。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愿意來海島的人也多了起來,這為長島發展旅游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以此為契機,南長山街道的孫家村,家家都辦起了漁家樂。據統計,村民從事旅游產業的收入已遠超搞傳統海參育保苗養殖后的收入。
南長山街道孫家村民宿項目
為彌補傳統漁家樂食宿有余而體驗不足的短板,孫家村融休閑垂釣、海上運動等海島特色活動體驗項目于一體的趕海園也正在加緊建設中,屆時游客可在趕海園內乘船到海釣場垂釣。同時,孫家村還在趕海園內組織開展學生夏令營等活動,融“游學研”于一體,不斷增強趕海園游玩體驗。
據悉,長島綜試區啟動的“漁家樂·民宿”提升三年行動,為118家業戶提供轉型提升貸款5200萬元,一批高端特色民宿建成投運,入住率較普通“漁家樂”高32%,帶動效應明顯。目前,長島“漁家樂·民宿”項目經營業戶達到1100多戶、覆蓋了55%的漁村。
長島綜試區還加快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轉變,深度挖掘“山、海、島”元素,推出海上環游、媽祖香緣、特色漁俗等海島特色旅游產品以及馬拉松比賽、海釣邀請賽、海鮮節等品牌賽事節慶活動,著力打造“夢尋仙山”、“漁號之夜”等夜間游新亮點,過夜游客占比由2017年的45%提高到71.6%,客均消費由1260元增加到1420元。
而在生態漁業發展方面,著力推動長島漁業由近岸養殖向深遠海拓展、傳統模式向現代轉型、粗放經營向集約發展升級。同時探索“牧場企業+漁戶”的合作模式,實現大網箱帶動小網箱接力養殖,養殖周期縮短1年,漁戶效益增加1倍。
“國鮑1號”深遠海智能化海珍品養殖網箱
長島南隍城海域是中國原種皺紋盤鮑發源和棲息地,也是國家級皺紋盤鮑、光棘球海膽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全國唯一的省級皺紋盤鮑原種場。因此南隍城島有“中國鮑魚島”的美稱,為人熟知的“國鮑1號”便坐落于長島南隍城海域。
“國鮑1號”深遠海智能化海珍品養殖網箱于2018年立項并開工建設,為我國首座坐底式深遠海智能化海珍品養殖網箱。網箱長36米,寬36米,吃水21米。三個養殖區共懸掛36988個海珍品養殖籠,可年產優質海珍品70~120噸。其正式投用突破了傳統鮑魚、海膽深海養殖限制,全面提高海珍品集約化養殖能力和產量,真正實現海珍品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
據了解,長島綜試區實施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共建成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5個,下水國內首座5G+全景海洋牧場應用深遠海智能網箱、國內首座坐底式海珍品網箱和坐底式深遠海智能網箱、省內首座半潛式深水智能網箱,獲批6處國家級、6處省級海洋牧場,初步形成了海洋牧場建設“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煙臺看長島”的格局。
近年來,長島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山水林海城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大力抓好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積極發展生態漁業和生態旅游業,持續改善民生福祉,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互促共進、良性循環的新路子,書寫了一份海洋生態文明的“長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