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楊學瑩 孫源澤 趙小菊
手機查看
貢獻脫貧攻堅的山東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山東引發熱烈反響
在2月25日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山東干部群眾信心百倍、豪情滿懷。大家紛紛表示,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是脫貧攻堅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靠著這一精神,山東干部群眾在脫貧攻堅戰中創造了不少走向全國的經驗,為全國減貧事業貢獻了山東智慧、山東方案。
脫貧攻堅,發展產業是根本。2月26日上午,鄄城縣董口鎮的鄄城睿爾電子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內,工人們忙著生產出口越南的20萬件電子配件訂單。“在講各行各業發揮專業優勢時,總書記把產業扶貧列在最前,這讓我們深受鼓舞。”公司負責人李致超說,車間內的150名員工都是本村和周邊村的村民,包括部分困難群眾,平均每人每天工資100多元。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鄄城縣創造出了“扶貧車間”這一做法。2017年,“扶貧車間”被納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精準扶貧案例之一。目前,全省共有扶貧車間3437家,累計吸納2.79萬貧困人口就業。
“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我們村扶貧資產‘四權分置’正是這樣做的,權利該歸誰的歸誰,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沂水縣龍家圈街道寨里村黨支部書記晉宗紅說。“四權分置”,就是扶貧資產所有權歸村集體,經營權歸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受益權歸貧困戶,監管權歸農業農村局。寨里村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穩定脫貧,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500元以上,靠的正是村里扶貧車間、扶貧大棚的穩定產出。
數據顯示,沂水縣2016年以來形成的429個扶貧產業項目全部落實“四權分置”管理機制,年實現收益4910.8萬元,覆蓋了該縣94%的貧困人口。從沂水走出的這一經驗,2019年被收錄到國務院扶貧辦《脫貧攻堅典型案例選編》中,向全國推廣。
山東的貧困戶中,“老病殘”特困群體占比在全國最高。“總書記說,脫貧攻堅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我們對此深有感觸。”樂陵市扶貧辦副主任王玉強說,2017年,樂陵市扶貧辦、人社局聯合探索“村級扶貧專崗”互助扶貧做法,開發出500多個“扶貧專崗”,由政府出資購買服務,聘請有勞動意愿、有勞動能力或部分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近照顧身邊的“老病殘”特困戶。這樣,每年政府僅投入200多萬元,就實現了對2000多名“老病殘”貧困戶進行照料和幫扶,還幫助這500多名“扶貧專崗”人員增加了收入,實現了穩定脫貧,達到了“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
在沂南縣,超過81%的7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卡上都能收到一筆“孝善養老金”,其中子女每月出100元,政府另外配套10%-20%。這個做法創始于青駝鎮。2015年11月,時任青駝鎮鎮長的李桂杰(現任沂南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在走訪貧困戶時,發現有的老人子女生活不錯,卻幾乎不給老人錢,老人還不能納入貧困戶,“掉到了空里”。他琢磨了半個月,提出了“孝善養老金”的建議。試點后,這一做法2016年在全縣推廣,次年在全省推廣,還引來了外省的學習者。到2020年底,沂南全縣家庭養老孝心基金共募集社會愛心款1056萬元,財政投入獎勵資金1428.9萬元,惠及貧困老人2.2萬戶3.2萬人。
“聽了總書記的講話,我感到我們做對了。最初阻力也挺大,現在看,給貧困群眾撐腰,受點難為、落點埋怨,都不要緊。”李桂杰說。
聽到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要“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時,慶云縣扶貧辦主任田亮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自豪感。2017年,慶云縣創新建立“三幫一”扶貧助學模式,由一名科級以上干部、一名優秀教師、一名社會愛心人士結成志愿幫扶組,共同結對幫扶一名孤貧兒童,并成立扶貧助學專項基金,募集社會資金4420余萬元。“截至目前,慶云縣720名孤貧學生得到救助。孩子們通過努力,重新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田亮高興地說。
“總書記指出,對易返貧致貧人口要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雖然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了,我們仍不能有半點松懈。”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宣傳統計組副組長梁遜說,在2018年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2019年以來,我省把防止返貧和新致貧擺在突出位置,在全國較早地建立起即時幫扶機制,持續跟蹤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的家庭收入支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情況,及時發現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困難群眾,納入即時幫扶范圍,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因戶因人開展針對性幫扶。目前,全省共有3.46萬名困難群眾納入了即時幫扶范圍,有效防止了返貧和新致貧的發生。
(□參與采寫:張海峰 丁兆霞 紀偉 趙念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