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濟南日報
手機查看
編者按
黃河寧,天下平。從古至今,黃河治理都是安民興邦的一件大事。三年多以來,長清區廣大黨員干部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以人為本、勇于擔當、統籌施策,補齊社會保障短板,著力解決黃河灘區群眾脫貧遷建難題,全面打好灘區脫貧攻堅之戰。
而今,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回望,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民意為先、不斷求索、百折不撓的遷建歷程所昭示的經驗,更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長清區歸德街道灘區遷建安置區崇德苑鳥瞰圖灘區
黃河灘區上,小麥已經收割完畢,流轉了近千畝土地的種糧大戶們正忙著“顆粒歸倉”。不再種地的村民們則通過村里把土地流轉出去,在周邊幾家企業里上班拿起了工資。而在全省最大的灘區外遷安置社區孝里街道“孝興家園”,老人們吹著空調、看著電視,社區居民在小區門口就能坐上公交車,而孩子們不用出小區就能走進嶄新的校園,他們再也不用擔心這個季節的暴雨何時會降臨。
隨著長清區兩大外遷安置社區,約4.2萬灘區群眾完成搬遷入住,在灘區人口占全市接近一半、占全省超過四分之一的長清區,這一幕幕已經成為日常。
這個日常,來得不尋常——
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讓人充滿期待。它踏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強省會”建設和濟南“西興”的東風而來,讓原本落后的灘區迎來高質量發展;
很少有項目像它一樣,牽一發而動全身,集合了脫貧、遷建等民生熱詞,又鏈接起生態、發展的使命;
很少有工作像它一樣,能上升到國家層面被如此重視,集中央、省、市、區、街道、村居之力耗時數載傾力而為;
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最終實現多贏,既贏得民眾口碑、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也贏來城市發展效益,成為貫徹落實保護耕地紅線、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典范之舉。
現在看來,長清區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不負眾望。
期盼
娃喜遷新校舍。
6月12日早晨6點多,在長清區歸德街道灘區外遷安置社區——崇德苑,年近八旬的朱中村村民王現倫像往日一樣在樓下開始了每日的健步走。這是他和老伴搬到“崇德苑”以來新養成的習慣。
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蘭考縣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道,挾沙裹浪,注入渤海。自此,大清河畔的“長清”開啟了東倚連綿群山、西枕滔滔黃河的歷史。受歷史、自然等多種因素影響,黃河灘區成為了社會民生發展的“洼地”。黃河灘區大部分群眾把全部積蓄用在了建房上,安居成為當地群眾最大的期盼。由于黃河水患,王現倫家的房子前前后后翻蓋了4次。
平日里溫柔安靜的黃河水,沖出河槽,裹挾著泥沙,漫過莊稼地,淹沒村莊、道路和房屋。“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不僅給像王現倫一樣的灘區群眾留下了痛苦的記憶,也讓灘區這塊廣袤的土地和高質量發展絕緣。有個穩穩的家一直是無數灘區群眾心底最強烈的愿望。
灘區群眾王現倫夫婦唱快板。
轉機在2017年出現。那是一個春末的午后,王現倫正在考慮著汛期來臨之前要不要把房臺再墊墊。兒子卻告訴他,“再等等,村里已經開始調查摸底了,可能要搬。”
王現倫沒想到,這次不但是真搬,還搬得這么快。2017年8月,山東省全面啟動黃河灘區遷建,其中規模最大的遷建工程就在長清黃河灘區,共涉及224個行政村、15.7萬人,采取外遷安置、筑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四種方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從上至下同向發力。省市領導多次身臨長清黃河灘區調研,國家部委和省市相關部門下放了部分審批權限,合并了審批環節,后置了審批要件,使工程開工建設提前8個月。遷建工程涉及人口多,規模大,時間緊,任務重,無經驗可鑒,無成法可循,工程推進中遇到了前期手續辦理、資金土地保障、工程推進堵點等困難問題。但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終于逐一解決。
“一家人、一盤棋、一件事”。遷建工作伊始,為有效推進工作,長清區成立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領導小組,區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設立遷建辦公室,分管副區長兼任遷建辦主任,全面負責灘區遷建工作,統籌協調各項日常工作開展。緊接著,2017年10月,長清區召開全區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推進大會,制定下發工作實施方案。針對該區灘區遷建涉及的外遷安置、撤離道路、筑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四種方式,分別成立外遷安置、撤退道路、護城堤和舊村臺改造提升三個指揮部,明確了各指揮部、遷建辦公室和街鎮的職責。在本次大會上,長清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提出了“政府主導、街鎮主體、部門配合、群眾意愿、集約經濟、依法依規、全面徹底”的原則,這為此后的工作落實打下了基礎。
民意
搬進新居的孝里街道灘區群眾接受面點技能培訓。
絕不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掉隊。這是對群眾的承諾,是干事創業的擔當。在長清區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始終。
一切工作都在尊重民意的基礎上進行。2017年上半年,長清區眾多沿黃村莊公示欄貼上了《致長清黃河灘區群眾的一封信》。根據省政府要求,上報村自愿遷建的群眾比率須達到90%以上才可以進行外遷安置。在接下來的會議調度和入戶調查摸底中,長清區有63個村、4.2萬灘區群眾列入外遷安置計劃。
期盼之情不是說說而已。2017年8月省里發了遷建規劃,10月第一輪摸底調查時,群眾的支持率就已經達到90%以上。在孝里街道,就連灘區外遷安置中群眾自籌資金收繳的相關工作,進展得也十分順利。
“到了,俺們太平村村民都集中住在這幾棟樓里。以后串個門兒也不遠,還是街坊鄰居。”6月15日下午,在長清區孝里街道灘區遷建項目安置區“孝興家園”,太平村黨支部書記一出門,迎面遇上前來采訪的記者。“你知道不?俺們村是孝里街道第一個100%上交自籌資金的村莊。”他的語氣里帶著自豪感。這個“第一”透露著群眾對灘區遷建的支持率。在灘區遷建過程中,結合灘區遷建有關政策要求,孝里面向灘區遷建涉及的39個村有房屋的正式安置人員籌集自籌資金,標準是人均1萬元。從2018年3月24日孝里街道開始收繳自籌資金,到3月底前完全交付,太平村198戶村民只用了7天。整個孝里街道3.1萬多群眾只花了半個多月。
一方面,大喇叭、廣播車在街面上循環播放,街鎮工作人員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加快動員、解讀政策。面對個別群眾的不理解,街道全體領導和機關干部分包到村到戶,不分晝夜,放棄節假日,入村入戶、挨家挨戶詳細講解遷建政策和項目建設的重大意義,努力贏得廣大群眾認可,簽約率節節攀升。另一方面,分管副區長帶著住建、自然資源、發改等區直相關部門去省、市各有關部門跑手續。在省市的政策和審批、立項等服務一路“綠燈”支持下,長清區外遷安置工程進入實質建設階段。圍繞著戶型和拆遷政策,一輪又一輪的征求民意穩扎穩打。
灘區脫貧遷建,并不是只“遷”或只“建”,而是一項統籌考慮搬遷安置、經濟發展、就業創業、生態建設等各方面的系統工作,要緊緊抓住包括就業、教育、醫療、文化、住房在內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這個基本保障,編織一張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堅決守住底線,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2018年初,濟南長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著使命誕生。作為長清區委、區政府的投融資平臺,該公司對孝里街道、歸德街道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新型社區的建設進行投資。以人為本、尊重民意再次得到充分體現,崇德苑和孝興家園社區都位于街道駐地的核心地塊,配套建設小學、幼兒園、文體中心、社區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孩子上學、老人看病等問題都得到妥善解決。
為保證工程質量,讓灘區群眾住上放心的房子,同時也為了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增強區委、區政府的話語權,該平臺秉承著“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原則,通過招投標流程,和七家建筑企業進行合作。
灘區外遷安置社區房屋質量如何確保?區住建局作為工程質量監管單位想到了“源頭管控”的辦法:通過中標企業提議建材品牌,和企業、工程監管人員到廠房實地考察,最終民主決策,對主要建材實行統一平臺采購,保障灘區群眾安居夢。
搬出黃河灘不是終點,還要讓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搬離黃河灘,灘區群眾離土地較遠,一家一戶種植已經不太現實。歸德街道崇德苑社區管委會積極幫助外遷的24個村進行土地流轉,2萬畝土地以每畝700元至1000元的價格全部流轉給種糧大戶。流轉費用全部歸村民所有。讓種糧大戶通過規模化管理提高收益的同時,也讓灘區群眾多了一份收入。
心情好了,收入高了。曾經世代住在距黃河不到500米的灘區群眾魏吉軍,現在的生活可以用美滋滋來形容。現在,衛生院離小區也就400多米的距離,走著五六分鐘就到了。學校就在家門口,出門就是,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騎著自行車到五六公里外送孩子上學了。今年57歲的魏吉軍已經不再務農,而是在一家保潔公司工作,每個月能有3000多塊錢的收入。
為了讓搬遷群眾真正安居樂業,不但安置社區的物業、保潔、環衛等用工全部面向搬遷群眾,孝里、歸德街道還本著“科學規劃設計,集中流轉土地,大型企業開發,居民就近就業”的思路,成立社區就業服務中心,組建農業、服務業、建筑業等方面的專業勞務隊伍,組織灘區居民有計劃、有規模地就近或外出就業。目前,這兩個街道投資200余萬元興建勞務市場、成立中介公司,通過該渠道促進灘區群眾就業。對于手里沒有“金剛鉆”的灘區群眾,街道組織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等進駐安置社區,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使灘區群眾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見到孝里街道孝里二村村民邊慶紅時,她正在做著“富貴花開”的面點。五顏六色、漂亮又精致的花式面點格外吸睛。家里的兩畝多地流轉出去,每年能拿到近2000元的流轉費。老伴兒就近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閑在家里沒事,她參加了街道組織的面點師培訓,拿著資格證出去打工每月起碼能多拿1000元,日子越來越好了。
邊慶紅及家人享受到的就業及培訓服務是孝里街道大調查、大培訓、大對接、大安置、大就業、實現大成效等“六大”工程的內容。為千方百計幫助群眾穩定就業,這里通過線上+線下的調查方式,完成了對轄區勞動力的調查工作,一萬七千多名有就業能力和需求的勞動人口,他們的技術、年齡、工種要求等悉數統計在冊。
通過把勞動力輸送到30多家工業企業的方式,此次搬遷的群眾中,已有1.5萬人實現就業,真正實現讓灘區群眾“遷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伴隨著灘區脫貧遷建工程進入收官,灘區“行路難、買菜難、就醫難、上學難”等民生問題迎刃而解,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全面提升。如今,在兩個外遷安置社區走一圈,你會發現,隨著學校、醫院、便民市場、污水處理廠、公交還有其他生活配套設施相繼完善,這里正搭建起像
城市社區一樣的便民生活圈。而這里還實現了收費“打折”的物業服務和天然氣、暖氣,又讓這里與眾不同。
希望
長清黃河公路大橋
莫為浮云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黃河灘區脫貧遷建雖立足脫貧,眼光卻應落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和濟南“西興”戰略上來。
“家里收拾得再漂亮,老百姓兜里沒錢啥也白搭。沒有產業支撐,灘區發展就是空中樓閣。”
高質量發展,第一步是土地的集約利用。孝里街道黃河灘區遷建安置區占地1465畝,舊村復墾后將新增耕地。村民搬入安置區后,因耕地距離較遠,部分出現種地難問題。為此,孝里街道為推進灘區6萬畝土地流轉工作,引進優質高效農業龍頭企業,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目前已經引進佳寶牧業、諾克藥業、山東地旺、魯商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30多家、流轉托管土地近5萬畝,為灘區群眾提供5000多個工作崗位,并給灘區群眾帶來了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
依托灘區土地資源豐富、交通路網便捷、農業發展動能充沛等優勢,長清區還在深耕產業上做文章。
這邊農業企業扎堆落地,那邊“十八里谷道”谷子名聲遠揚。近兩年,長清區已經成功舉辦“全國蔬菜登記品種觀摩會暨中國山東國際蔬菜種業博覽會開放周”、山東省農作物新品種觀摩會、濟南市雜糧提質增效現場觀摩會,長清區小雜糧獲國家雜糧首席專家刁現民點贊,“十八里谷道”品牌正式開啟商業運營。今年,長清又成功申報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接下來將圍繞小麥、玉米等農業主導產業和奶牛、生豬養殖等畜牧特色產業,積極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在說到未來產業方向時,長清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里還將抓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灘區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符合灘區發展的機械制造、新材料等第二產業,以工業化理念解決土地經營問題;依托孝堂山、齊長城遺址等眾多文物古跡和大峰山黨性教育基地、明清古村方峪等豐富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加快推進山東凱瑞食品產業園、佳寶生態牧場、鼎泰牧業等農業重點項目建設,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實現灘區居民增收,推進灘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滔滔黃河水奔涌不息,見證著長清這片鐫刻著紅色印記的沃土正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濟南日報 記者:邵明紅 通訊員:李娜 石瑤 攝影:張有水 通訊員:曹建民)